师范类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既要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也要起到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坚定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和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紧紧围绕“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入人民城市建设、区域均衡发展、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之中,全力推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以高品质资源办家门口的好学校
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根本之策在于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营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生态。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市属重点师范类院校,为上海实现每个居民都有家门口的好学校提供专业支持责无旁贷。
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为例。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携手普陀区政府开始联手打造这个教学改革实验基地,旨在办出“现代化、高标准、质量佳、口碑赞”的优质学校,满足周边地区的居民对家门口好学校的渴望。
这所优质公办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位于普陀区真如地区的工人新村板块——曹杨新村。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工人新村,许多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都曾在此安家落户。整个社区占地2.14平方公里、住户3.2万余户、居民10万余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大型居住社区,该地区适龄儿童众多,居民普遍希望获得家门口优质的教育资源。
九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为附属第二实验学校在课程教材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优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针对中小学项目化学习的开展需求,上海师范大学组织专家团队进入“项目化学习”课堂听评课,为上课的老师问诊把脉,针对教学设计、课堂评价等提出建议;同时,针对学校周边大量工人新村的特点,组织专家研讨,指导学校开出别具特色的《百年匠心,民族品牌——“寻找上海味”》等项目化学习品牌课程,以项目化学习为引领,不仅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支持,也让学生多途径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帮助学校在高品质、多元化发展方面不断拓展。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为学习形式和评价方式带来重大变革。2021年9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牵头,联合科大讯飞(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与附属第二实验学校签署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评价档案袋系统》合作项目,为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专业支持与技术保障。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上海师范大学又将高校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后服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助力学校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在原有“外国文学进校园”和“海上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校开设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语言文学、体育健身等各类课后服务课程,切实将师范院校丰富的办学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其中,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提供的“Automate凸轮造物”和上海师大数理学院提供的“艺数折纸”课程深受该校学生好评。
通过上海师范大学与附属第二实验学校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共同努力,近年来该校教学成绩优秀,对口率逐年攀升,由38%上升到91.2%。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和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不仅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信任,也获得各知名高中的青睐。在各项评价反馈中,该校学子的高阶思维能力远超市、区平均水平,2021届优秀毕业生孙宇轩同学被“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选中,即将赴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就读。
以高水平合作让百年老校焕发青春
上海是中国最早引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地区之一,也正因此,上海有一批百年历史的学校,这些延续至今的“老”学校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城市变迁和周边居民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发展,如何让这些百年老校在新世纪重新焕发生机?上海师范大学调集优质资源,为不少百年老校提供从硬件到智慧的支持。
以上海黄浦区的百年老校梅溪小学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引入高校资源,在挖掘与传承附属黄浦梅溪小学百年老校的历史传统中探索新时代改革创新之路,在赓续传统的同时引入新的科技要素,赋能基础教育的育人模式改革,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提供“黄浦样本”。
1878年,我国近代小学教育创始人张焕纶在上海老城厢梅溪弄的自家宅院内创办了“正蒙书院”,后易名为“梅溪书院”。这所地处上海之根,城市文化血脉之地的学校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的调整与改变,这所藏在上海老城厢的百年学校——梅溪小学受制于老城区的地理环境,办学空间亟待拓展。
2021年8月,拥有145年历史梅溪小学正式成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集群中的一员,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上海师范大学和黄浦区携手,突破百年老校办学瓶颈,打造一所“教育现代化引领小学课程改革的学校”,传承“上海教育梅溪实开其先”的改革基因,深入挖掘其前身“正蒙书院”所蕴含的“以正启蒙、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以传统文化和创新实践为培养特色,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的高水平教师教育资源,在办学顶层设计、课程构建实施、教学模式创新、学习空间创设、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和实践。
两年来,上海师范大学集全校各领域专家之力支持附属梅溪小学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一方面发扬好附属黄浦梅溪小学的“守正”特质,专家团队从先前的办学中寻求力量,帮助学校全方位构建基于“和厚”文化的课程体系,用好、用活黄浦各类文化资源和美育资源,继承发扬学校140多年经典的文化历史底蕴。
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支持下,梅溪小学设立“百年校史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基地”,开展高校专家与一线教师合作的UGS(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课题《梅溪小学校史档案的收集、开发与应用研究》,历史系副主任姚菲为梅溪学子开设了《梅溪小学诞生记》讲座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充分挖掘和保护了以梅溪小学为代表的一批百年上海名校的历史文化,凝练校史文化的特色和内核,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同时,以梅溪为蓝本,上海师范大学将这一基于校史文化的课程开发模式推广到全市,乃至中国其他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
另一方面,上海师范大学也调动高校资源为梅溪小学的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从高校重点引入人工智能、脑科学、神经认知学等学科前沿课程与讲座,成立“上师-讯飞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小学示范校)”,让人工智能教育进入小学课堂,探索推进课程现代化改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多个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价中均名列全国第一方阵,被誉为“中国高学历小学教师摇篮”的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与梅溪小学携手,把学校作为“临床型”卓越教师培养的沃土,并以梅溪小学为纽带,形成教育科研、教师研训的发展共同体,共同探索建构面向未来的小学教育新形态、新生态。
以高质量教育服务人民城市建设
地处杨浦区定海街道的原内江路小学是一所被棚户区包围的简陋学校,在滨江工业锈带转向滨江生活秀带的发展进程中,2021年杨浦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师范大学携手共建,挂牌成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杨浦区政府、区教育局投入资源,把原来简陋的内江路小学打造为占地面积1.7万多平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米的现代化校园,华丽转身为上海中心城区办学设施条件首屈一指的滨江新校。
上海师范大学与学校共同擘画发展蓝图,确立发展愿景。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的办学核心词“秀”是师大专家与学校团队对话的结晶,蕴含着在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滨江城市发展中,学校攀高峰,立潮头,努力建设滨江畔的教育明珠的应有之义。共同规划“融合、创新、至秀;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思路,结合“厚德,博学,求实,笃行”文化与理念,提炼“六高”办学目标,坚定实现建设新时代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卓越学校五年目标的信心。
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师培资源,完善学校人才梯队建设。教育部设立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极佳土壤。国家级名师相继走进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学校教师近距离观摩特级教师的语文课,聆听国培教授的点评与讲座,与名师面对面研讨课堂;定期参加教育科研论文培训、小学种子团队、攀升团队建设、新课程方案等大咖研读会和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教师们在专业发展中不断获得突破,构建起师大支持的优秀教学人才多维培养方式。
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科研资源,引领学校发展重大课题。“教育科研联合工作室”落地,让更多的大学教授和附小共研,开展班级管理、家校沟通、跨学科课程建设、学校教育科研方法、重大课题申报等六项内容的共研共学。学校实现了市级科研项目申报零的突破,近10篇课题参与市、区科研项目课题申报。开创了基于大学联动的教科研机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样态。
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依托上海师范大学课程资源,助力学生培养。大学教授带着师大一群富有朝气、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投入课后服务,成为孩子们顾绣、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拓展课程的指导教师,传统文化与创新素养无缝衔接,小学和大学成为最佳拍档。一年多来,从奉贤校区到杨浦滨江,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每周“来回奔走三小时”,为孩子们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打造了大学资源支持的学生创新课程深度融合实施模式,更让附小的孩子登上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科创实践活动的舞台,获得最佳创新作品奖。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成为科创的重要基地。6月1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FLL中国区组委会等主办的“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之央馆-乐高教育科创FLL上海站活动暨首届‘上师杯’人工智能科创挑战赛”在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成功举行。
短短两年不到,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迅速转变成为优质学校,获得社会极大关注和周边百姓的认可。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办学特色近80次;学校办学绩效优秀,学生回流率100%,教师的发展也跃上了高速通道。
以精准服务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2021年6月4日,上海师范大学与奉贤区教育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在原奉贤区海湾小学的基础上开启合作共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小学”,这所与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农村小学开启了快速发展之路。这也是上海师范大学立足上海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
在上海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附属奉贤实验小学制定了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借力高校资源,从环境建设、队伍提升、课程架构、课堂提质等方面挖掘新的生长点,树立新目标、确立新航程。
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每学期组织各学科专家团队对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指导,专家组成员深入各学科教研活动,与老师们面对面开展评课交流,从目标导向到素养培育,从教学设计到资源融合,为教师教学改进指明了方向。
上海师范大学根据该校实际需求,提供艺术创造、自然科学、体育与保健方面等多门优质的特色课后服务课程。如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提供“中华武术”课程;信息机电与工程学院提供“人工智能”课程;数理学院提供“仰望星空”课程等,努力打造大学与小学共建的系列创新课程。
此外,上海师范大学还为附属奉贤实验小学开设“三类”专题讲坛,分别是面向家长的“父母书院”,为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助力家校共育;面向学生的“博士课堂”,邀请高校教授、博士,为学生开展科技、人文、艺术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面向教师的“海星讲坛”,邀请学科专家等来校开设教师层面的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人文素养、艺术修养、科研能力等。
每年一项的UGS课题,是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领衔为附属学校发展量身定制,与一线教师共同开展的实践研究。
UGS课题大大提升了附属学校一线教师的科研能力。近年来在附属奉贤实验小学开展了课程教学UGS课题《“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教师单元作业设计能力的实践研究》,重点突破作业设计难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德育实践研究UGS课题《构建“六育人”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实践研究》,在全员育人背景下探索学校德育课程的建构。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奠基性工程。2023年5月31日,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峥嵘、校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健等一行再次来到附属奉贤实验小学开展主题教育调研,希望通过调研找准附属学校未来发展所具备的条件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以此为附属学校未来发展提供精准助力,切实帮助乡村基础教育提质增效,为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做出实际贡献。
作为一所有近70年深厚的教师教育传统和师道永恒文化积淀的师范大学,学校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积极作为,不仅把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入人民城市建设,融入区域均衡发展,也积极投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西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中。学校先后在长三角地区的安徽合肥、浙江杭州、浙江宁波、浙江湖州、浙江嘉善、江苏吴江、江苏昆山签约建设了7所附属学校,加上学校的青浦基础教育集团,上海师范大学成为唯一一所在长三角核心区(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上海青浦)均部署附属学校的高校,努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区域教育协作的示范样板。学校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政府签约一揽子教育帮扶协议,全力以赴服务毕节七星关区的教育发展;充分发挥上海援疆在教育领域先进的理念、管理和资源优势,为附属喀什中学在打造区域教科研平台、课堂教学示范基地等方面提供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全方位支持。
上海师范大学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强调与期待;充分认识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从政治上看基础教育、从民生上抓基础教育、从规律上办基础教育,把追求人民满意、回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要作为学校办基础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具有高水平师范大学特质的高质量附属基础教育体系,为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上海特质与师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