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09-12 第27,35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要闻/综合

打卡“超级月亮”,学做月饼、花灯……多彩民俗活动带来独属校园的浪漫

感受传统节日氛围,沪上高校中秋味浓

复旦大学中秋灯会给师生们带来了独属校园的浪漫。 (复旦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储舒婷
      
       和师长、同学一起打卡“超级月亮”,学做月饼、香囊、投壶,和同学一起游校园灯会……今年的中秋佳节恰逢教师节,在这个小长假里,沪上高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研究民俗的老师们共话传统节日,给师生们带来了独属校园的浪漫。
      
       双节并至,师生共度佳节温情满满
      
       中秋节当天晚上,一轮“超级月亮”降临复旦大学的光华楼草坪,这是学校特别布置的大型装置,供爱玩、爱拍照的年轻人打卡留念。在光华大道,一个个精巧灯谜,也吸引许多人驻足参与。不少学生是第一次做花灯,一盏盏花灯渐次亮起,点亮中秋之夜,也向远方的亲人传递情思。
      
       同济大学每年都会为新生准备月饼。今年,学校为2022级新生每人准备了两种盲盒月饼,有抹茶牛奶桃山皮、蜜桃香橙桃山皮等6种口味。大一新生张同学很开心:“第一次不在家过中秋节,父母看到我拍的月饼照片,都放心了。”
      
       在上海大学,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国的留学生,和中国师生联袂表演各类才艺节目,丰富了小长假的校园生活。合唱《但愿人长久》、琵琶独奏《广寒宫》等具有浓浓中国味,来自巴拿马的留学生还现场展示了刚刚学会的中国传统茶艺。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创新文化活动,丰富共有的民族记忆
      
       如今,物质生活日益丰沛,很多人却觉得传统节日的氛围变淡。快节奏的生活里,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和氛围感如何体现?小长假中,一些对传统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老师们还与学生们共同交流了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
      
       “现在的中秋味其实更浓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范丽珠表示,中秋等传统节日可说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从几千年农业社会发展而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对天地、日月等自然崇拜。这些自然崇拜往往构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如今身在大城市,大家生活节奏比较快,传统节日的仪式可能简化了,但传统节日的特定食品往往就成了氛围的表现,比如中秋月饼。
      
       “只要中国人在,中国文化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就一定会传承下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张伟然认为,“中秋这个节日表达了大家对于生命的尊重,月饼则是节日的寄托,寄托对亲情、友情的尊重。所以一说到这个节日,中国人就会感觉特别温馨、亲切。”
      
       如何赋予中秋节新的生命活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查屏球认为:“要在群体活动的创新上下功夫。因为群居性是古今共通的人的本性。例如在唐代,晨钟暮鼓,‘戍鼓断人行’,只有到了官方节日,人们才能在夜晚出来赏灯、赏花、赏月,到寺庙、集市等感受群聚性的市民文化。今天的我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时间,更要创新以特定符号承载的群体活动,丰富我们共有的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