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09-08 第27,34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8版:庆祝第38个教师节专题

走近沪上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一片丹心系讲台 至诚报国育新人

左图为葛均波院士团队开展全国首例机器人辅助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
       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学习弘扬黄大年同志等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沪上一批高校教师团队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团队力量,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努力当好新时代的“大先生”,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
      
       继2018年12个上海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后,上海今年又有8个教师团队榜上有名。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上海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动缩影。我国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沪上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感受他们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团队建设上的闪亮风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
      
       以德育德,积极推动医学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为带头人。作为医学教师,团队长期奉行以德育德的教育理念。近些年,葛院士组织并带领包括团队成员在内的专家编写了第八版和第九版《内科学》教材。累计培养研究生200余名,为心血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优秀人才和后备力量。
      
       团队长期立足国家卫生领域重大需求,广泛布局、重点攻关,开展辐射整个心血管疾病事件链的防控研究。团队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建立建设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近10个。
      
       团队还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领域的自主创新。立足“泛血管疾病”理论体系,在新型冠脉介入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器械研发和腔内功能影像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完成了包括全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完全可吸收支架XINSORB、全球首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等在内的数十项全球和全国首创技术革新及科研成果转化,为提升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氢轻之美创新教师团队
      
       秉持科研初心,坚持做有用的科研
      
       “我们的研究需要紧紧扣着实际的需求和问题,聚焦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上海交通大学氢轻之美创新教师团队带头人丁文江反复教导师生,“材料就是有用的物质,有用是材料研究的灵魂”。
      
       培养优秀的学生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要真正把学科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为了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团队采用“技术原理认知+理论体系学习+科研案例分析+综合实践创新”的新工科培养模式,在本科课程中增设热加工综合实践研究,将知识点结合多样化教学手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团队的科研初心,更是他们的实践品格。30年辛勤耕耘,团队一边在实验室中“瞄准应用”,一边在“产业需求中检验研究问题”,攻克了镁合金强度低、耐热差、寿命短等瓶颈,突破了材料开发、熔体处理与部件成型等关键工艺与技术难题,实现了镁合金从非承力结构件至主承力结构件应用的跨越。
      
       同济大学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
      
       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同济大学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以高绍荣教授为带头人,由11名教师组成,团队立足基础研究领域,重点聚焦前沿科学问题,承担一大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一系列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团队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研究与重大疾病临床问题的结合与转化应用。
      
       团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科技报国,其中带头人高绍荣教授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细胞学学会杰出成就奖等荣誉。团队培养的研究生获各类奖学金与市级优秀毕业生称号,多名入站博士后获得国家“博新计划”等项目资助,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团队获评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后,继续发挥在教学科研中的带头作用,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今年疫情期间,高绍荣教授与团队多位教师心系学子,坚守在学校,指导学生学习科研不停步。团队今年上半年成果丰硕,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团队多位教师与学生参与抗疫志愿服务,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
      
       追求卓越,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继承并发扬当代哲学家冯契“智慧说”的学思传统,努力追求育人卓越、学术卓越、国际人文交流卓越与社会服务卓越,逐渐形成了“创获智慧”的宗旨与特色,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团队遵循“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育理念,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养深厚、视野开阔、能力突出、胸怀家国天下的优秀人才。自2015年起开设中国哲学硕博士全英文项目,培养英语世界的中国哲学教学、研究与传播人才。“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思想资源,以回答时代问题的理论原创为旨归,积极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思想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主席,团队带头人杨国荣教授提出了“具体形上学”“以事观之”等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
      
       科研出品牌,心香哺桃李
      
       由华东理工大学杜文莉教授领衔的“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起源于1958年国内率先创建的化工自动控制专业,聚力研究石化、化工等流程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的核心技术、工业软件与智能系统,为我国流程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团队牵头承担了信息领域首个依托高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在乙烯、PTA、炼油、芳烃等大型石化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中取得突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3项;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合计新增销售额1700余亿元;指导学生获得包括“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0余项,培养的研究生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团队培育着创新人才,研发着让企业深感“振奋、神奇”的技术,引领着流程工业数字化转型,彰显着“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闪亮风采。
      
       东华大学机电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学科团队
      
       心有大我系家国,育人科研两相彰
      
       东华大学机电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学科团队由孙以泽教授领衔。团队教师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共22项。
      
       团队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实现特种编织物自动化编织技术与装备重大突破。面向经济主战场,研发16个品种的簇绒地毯织机和15个型号的数字化经编机。在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研发设计中,团队作为火炬外壳(外飘带)关键技术的提供方,实现了国际领先的三维自动化立体编织和高精度曲面体自动化打磨。
      
       团队获得“纺织装备技术与系统”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上海市教育先锋号等荣誉。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项目等5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0余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学科教师团队
      
       一路赶超,在世界舞台奏响“中国强音”
      
       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学科教师团队在杨茹文教授带领下,在艰苦奋斗的加速跑中,一路赶超、逐步跻身本专业领域的世界第一方阵。团队问鼎多项世界顶级赛事桂冠、获教育部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双创”全国党建样板党支部、“中国志愿者扶贫50佳”等荣誉,从教学实践中锤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
      
       团队以党建为引领,以“跨领域、跨学科、跨国界”为核心驱动,凝聚了一批高水平师资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音乐人才,努力构建中国音乐学派。与全球15所顶尖音乐学院联合发起成立的“国际打击乐教育协会”(IPEA),成为国际音乐理事会(IMC)首家落驻中国上海的国际音乐学术组织,奠立了国际学术话语权。
      
       近十年来,团队获重大赛事奖项数百项,向全球发布中国作品数百部,出版数百册教材、论文与音像制品等。团队中一批80、90后成员,继承老一辈上音人的优良传统,在乡村振兴、立德树人、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甘为人梯、敢于奉献、做出贡献,奏响“中国强音”。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推拿教师团队
      
       传统疗法薪火相传,特色推拿创新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房敏教授带领中医推拿教师团队坚定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防治筋骨病”方向,创建“筋骨失衡,以筋为先”中医“筋骨病”学说。骨干成员全面传承“丁氏推拿”传统临床防治系列技能,创立特色推拿诊疗技术,相关成果在全国10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培训进修学员6000余人次。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以来,团队制定的“抗疫强身功”在方舱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团队还积极发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腰椎病)”优势,引领全国推拿传承创新发展方向。
      
       团队着力打造中医推拿“学科传承型、学科交叉型、临床诊疗型”相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相关研究成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团队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推拿教育教学全过程,创建“五位一体”推拿专业能力提升模式,探求多维度阶梯式推拿人才培养路径,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成果显著。
      
       上海市第二批全国高校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名单
      
         团队名称 团队负责人
         复旦大学
         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 葛均波
         上海交通大学
         氢轻之美创新教师团队 丁文江
         同济大学
         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 高绍荣
         华东师范大学
        “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 杨国荣
         华东理工大学
         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 杜文莉
         东华大学
         机电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教师团队 孙以泽
         上海音乐学院
         现代器乐与打击乐学科教师团队 杨茹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推拿教师团队 房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