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医学健康疑问,我们邀请医学专家来解答。
lcy@whb.cn
问 什么是胆心反射?
答 施宝民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
我们常把心脏比作人体的“泵”,是动力器官,将血液泵至全身。而胆囊则是个“容器”,储存和浓缩胆汁。功能和位置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器官为什么会存在联系呢?这就不得不提,胆心反射和胆心综合征。
胆心反射,是由于手术牵拉胆囊或者探查胆道过程中造成的心率降低,血压下降甚至停搏的现象。胆心综合征,则是由于胆道疾病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缺血,心脏活动失调以及心电图出现异常的临床综合征。
胆心反射是一次完整的反射过程,胆心综合征则是更严重的病理发展过程,也是心脏病和胆石症紧密联系的具体临床表现。
心脏受T2-8脊神经支配,而胆囊则受T4-9脊神经支配,二者在T4-5脊神经段存在交叉。恰好交叉部位有迷走神经形成的完整反射弧。手术过程中刺激胆囊所造成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释放乙酰胆碱增加,乙酰胆碱顺着反射弧爬到心脏的冠状动脉门前,打开了冠状动脉的不正常收缩和痉挛的大门,心律便会不正常。
当心脏将运送氧气的大门关上,心肌细胞的收缩力便大不如前,进而便出现缺血、心率下降甚至发生心脏停搏的情况。打个比方:胆囊和心脏均归属于颈胸段的一个司令部指挥,司令下达的命令同时传至心脏和胆囊,两者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而胆囊炎患者还可表现为肩部、背部疼痛的原因。
短时间的心肌缺血表现为胸痛、胸闷,及时就诊后仍有存活几率,但是长时间的心肌缺血会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特别是在面对患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时,及时诊断胆心综合征是非常重要的。
胆心综合征如何判断?
1、心前区疼痛
胆道疾病常定位不明确,表现为牵涉性疼痛,心前区可有闷痛表现。
不同于单纯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短暂,胆心综合征持续时间长,尤其是进食高脂肪性食物后发作,服用硝酸甘油后不能有效缓解疼痛,给予阿托品、杜冷丁则可以缓解。心前区疼痛在胆道疾病后消失。
2、心律失常
胆道疾病发生后可有心悸、心慌感。
这是因为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引起心肌活动紊乱,多表现为窦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在胆道疾病治愈后消失。
3、心电图改变
心电图报告单上可显示“ST段压低”的内容,表示心肌可能发生缺血。但这一表现可在胆道疾病治愈后可消失。
能够引起胆心综合征的胆道疾病有哪些?
胆结石;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
胆心综合征如何治疗?
胆心综合征一旦出现,关键在于及时处理心脏问题。在做好针对胆囊疾病引起的感染、绞痛的基础上,对心肌缺血做好预防性治疗,防治恶性心律出现和心脏骤停。
而本身就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则应该积极治疗冠心病,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防治胆道疾病加重冠心病症状。
问 如何让孩子拥有优质睡眠?
答 霍言言 张媛媛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
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对于成人来说,儿童时期睡眠时间更长。2岁婴幼儿总的睡眠时间累计可达13个月,学龄前儿童每日睡眠与清醒时间各约一半,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每天睡眠9至10小时,相当于每天40%的时间为睡眠时间。
对儿童而言,睡眠不仅可以帮助机体恢复精力和体力,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有助于稳定情绪,改善学习记忆和专注力,还能促进激素分泌,有助于身高增长。作为儿童每日自然养育的三要素之一,如何才能确保孩子睡得好呢?
首先,要保证每日充足的睡眠时间,只有睡得足才能恢复活力。
0-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推荐,0-3月儿童每日睡眠时间为13-18小时,4-11月每日睡眠时间为12-16小时,1岁-2岁每日睡眠时间为11-14小时,3岁-5岁每日睡眠时间为10-13小时,此外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每日睡眠时间应达到9-10小时。
其次,要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只有早睡且入睡快才能保证睡眠足。
家长在幼儿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独立入睡的习惯,就寝前1小时可安排3-4项睡前仪式化活动,如盥洗、如厕、讲故事等,活动内容要固定有序、温馨适度,活动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为宜。活动结束时,尽量使孩子处于较安静状态,避免兴奋性活动或者屏幕暴露。每日坚持一致,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才能快速入睡。
儿童睡眠要规律,宜固定就寝时间,一般不能过晚,但也不提倡过早上床。节假日也要保持固定、规律的睡眠作息。
最后,要培养自主入睡的能力,改善就寝环境,只有睡得香且睡得熟才算睡得好。婴儿期由于夜间反复喂哺可能会导致孩子频繁夜醒,家长要减少夜奶次数,尽量避免婴儿养成含着乳头入睡的习惯。幼儿可能因分离焦虑导致入睡困难,家长可以允许孩子抱着安慰物入睡,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先耐心等待几分钟,再进房间短暂待在其身边1-2分钟后立即离开,重新等候,并逐步延长等候时间,帮助儿童学会独自入睡。
学龄前儿童可能因留恋玩耍出现就寝抵抗,家长要尽量保持幼儿阶段培养的入睡前就寝习惯,保证孩子按时就寝。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因学业负担产生焦虑而影响睡眠,家长应设置温馨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过多的批评指责,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和作息时间,保证充足优质的睡眠。
只有及时发现各个阶段孩子睡眠期间的问题,及早评估孩子睡眠问题的严重程度,做到及时治疗、早期干预,才能改善孩子睡眠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问 黄斑与黄斑病有何不同?
答 孙伟峰 劣虹璇
长海医院眼科医生
在眼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总会有患者问:“医生,我有黄斑么?”这个问题似乎困扰了很多人,黄斑是什么?它与“黄斑病”有什么不同?该怎么治怎么防?
视网膜后极部有一无血管凹陷区,由于该区域含有丰富的黄色素而称为黄斑。其中央有一小凹,为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黄斑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机,视网膜就是照相机的底片,而黄斑就是底片上成像最清楚的部分。黄斑异常,有再好的镜头,都拍不出清晰的照片来。
随着人口趋于老龄化,黄斑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因此,黄斑也会“变老”,首先黄斑区视网膜下会长出玻璃膜疣,可以理解为皮肤的老年斑。
出现了玻璃膜疣,这些病灶会使病变部位的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变性、萎缩,大多数会发展为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黄斑区还会长出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不同于正常血管,很脆弱而且通透性很强,可能会发生出血和渗漏,即血管内物质渗出到血管外组织中,所以称之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临床表现是:患眼最先出现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视物变暗或中心暗点;大量出血时,出血可突破视网膜进入玻璃体,产生玻璃体积血,单纯从外观检查,与正常无异,必须要通过专业设备检查;病程晚期黄斑区瘢痕化,中心视力完全丧失。
临床上常见的黄斑病变有很多,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50岁以上最常见的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眼睛出现相关症状后,大家不用担心,只需要及时前往大医院眼科就诊即可。确诊为黄斑病后要如何治疗呢?首先要及早就医,晚期患者的视力丧失往往难以逆转,但发病早期是有可能控制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玻璃切割术等。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以及长效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是关键,大家平时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