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0-20 第27,02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姜义华——

中华文明特有的三道生命线具有强大生命力

姜义华
       ■本报记者 吴金娇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正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三道生命线在当下鲜活的延续。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在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姜义华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中国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正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三道生命线在当下鲜活的延续。
      
       “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间的神明为本位,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第一道生命线。”姜义华解释,唐尧虞舜至今,中华文明高度重视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正因此,中国人具有浓重的家庭意识和家族意识。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与纠缠,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第二道生命线。“中国的家、国、天下命运与共的综合型社会结构,‘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哲学,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都是这条生命线的催生物。”在姜义华看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深刻烙印在中国人的基因之中。正因此,中国一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发展而努力。
      
       这点尤其与提倡“丛林法则”的西方国家不同。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紧张的竞争关系,极端的利己主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思想甚至成为滋生霸权主义的“温床”,破坏了全球发展的平衡与安宁。须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平与安全已成为重要议题,极端的利己主义、竞争思想早已过时。
      
       “人的本质,从来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姜义华看来,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更启示人们:人类命运与共,唯有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才会有“共生”“共赢”的未来。
      
       然而,在推进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差异造成道道鸿沟。在姜义华看来,破解这道难题,仍可从中华文明的生命线中取经。“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当今世界尤为需要发扬‘中’的概念。”姜义华说,所谓“中”,并非无原则的折中,而是对宇宙万事万物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的运动坚持总体性、全面性、本质性的认知和自觉应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抓住主要矛盾,倡导“和而不同”“文明共生”,正是对这条生命线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