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0-01 第27,00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8版:论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海理论界围绕“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组织开展深入研究,举办系列专题研讨会。日前,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100多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会深入研讨。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研究基地、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江山与人民:政治审美的新境界
      
       ■黄力之
      
       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深刻揭示出党和人民的一体化关系,揭示出党的成功密码、力量之所在,让所有人进入一种政治审美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回顾了党的百年辉煌历史,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可谓金声玉振,掷地有声。在这样一个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的立场的庄重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深刻揭示出党和人民的一体化关系,揭示出党的成功密码,党的力量之所在,让所有人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温暖情怀,进入一种政治审美的新境界。
      
       所谓政治审美即是对一种政治构架及其制度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属于审美的基本范畴。政治审美之所以成立,乃基于马克思所揭示的人性特征——在一切实践活动中,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当然包括政治制度在内,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该是能够唤起审美情感的,而不是情感排斥。如果说,在唯物史观的逻辑框架中,人们的政治反应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但同时也是包含着审美属性的。因此马克思说:“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情感和幻想就是审美元素,马克思将其纳入上层建筑,证明了政治审美的存在性。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个命题中,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江山则是一个美学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江山”之原意就是自然界的存在,即土地山河之存在,赋予广袤、辽阔之审美意境。《庄子·山木篇》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晋人郭璞《江赋》云:“芦人渔子,摈落江山。”唐杜甫《宿凿石浦》云:“早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宋人黄庭坚《点绛唇·浊酒黄花》云:“江山远,登高人健,应问西来雁。”皆取自然美之意义。然而,有人类以来,就有自然界与人之关系,这样,作为自然界的江山就产生了人的主体性问题,即谁是江山之主宰,谁来开发、守护江山。毛泽东诗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从苏轼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到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都引出了江山的历史主体性命题,他们眼中的历史主体都是魏晋三国的贵族风云人物,这体现了唯心史观的局限性。
      
       正是由于突破了唯心史观的局限性,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论凸显而出。毛泽东用他的诗句揭示了江山的历史主体性问题,一方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批判了旧时代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丧失,呼唤重新安排江山;另一方面,回应古人之关注,承认“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是,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是说,真正的风流人物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他们不再是引英雄折腰的历史客体,他们自己就是江山,就是英雄,就是主体。由此看出,“江山”一词在革命话语中的嬗变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审美的完成。
      
       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继承了毛泽东的政治审美情怀,体现出中华美学精神在政治领域的运用。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使用江山一词,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心理诉求,将政治设计与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完美融合。江山是中国的江山,人民则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两者位置的互换性说明,中国的江山与中国人民是一体化的,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中华大地,就不可能衍生、养育出中国人民;没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这片土地就不会如此辽阔、富饶和美丽。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这片土地,中国共产党人来自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代表着人民大众,其政治合法性也是天经地义的。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在人民与江山的互换性基础上,进一步用守住“心”来具象化人民历史主体性。无论从生理意义还是从哲学意义上说,人之心乃最重要者,守住人民的“心”就是一切着眼于人民的核心利益,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党的初心与使命。离开守的是人民的“心”去理解“打江山、守江山”,把江山社稷当成特定政治组织的私有之物,一定是错误的。这也是一切有悖于此的政党失败之根本原因。
      
       由江山与人民的政治美学命题决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价值观、方法论达到完全统一:坚信人民的力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而保证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则是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央政治局生活会上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可以说,这一简短的论述就已经预示了江山与人民关系命题的诞生:“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是历史观表述,“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价值观表述,而“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则是方法论表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工作就是沿着这一基本路径前进的。
      
       在当下,要落实“守的是人民的心”,必须准确判断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何在,那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舍此不能说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归结为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执政之要在于守住人民的心
      
       ■丁晓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守住人民的心,就是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守住人民的心,就是守住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也是几千年来困惑着执政实践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守住人民的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守住人民的心,则是一个长期而严峻的考验。
      
       江山社稷,历来被指称为国家。同时也清楚地表明,山川河流是形式,内容则是耕种土地的百姓。古时君主分封卿、大夫土地,称为食邑,就是使受封者在土地内享有食税权作为世禄,所以常以封邑内民户数计数,如食邑三千户。君王获取天下,谓之坐天下,就是在万人之上,实质是可以获取域内的百姓生产的果实。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机关和官员处于社会之上。所以,巴黎公社的原则实质,就是改变几千年的惯例,要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从社会的主人变为社会的公仆。所以要摈弃自古以来统治者坐江山的意识。在解放战争初期,曾经出现过的所谓“贫雇家打江山坐江山”的口号,在特殊的年代还出现过“老子英雄儿好汉、老鼠生儿打地洞”的口号,实际上也就是坐江山的思维,对党的事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党在全面执政以后,要反对当官做老爷的特权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反对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决不能把人民的权力变为特殊利益的工具。古人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但是,对于君王而言,这些民本之论只是维护皇权的舟水之说、牧民之术。
      
       守初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初心”,从本质上说,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是为人民而生,也因人民而兴的。二是“守”,为什么要守?因为长期面临着考验和危险,如果不守,就会丢失初心。巴黎公社原则又被称为“恩格斯命题”。苏东巨变,是这些国家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失败,根本在于丢掉了初心,脱离了人民。守初心就要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大之前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和单位政治生态严重恶化,涣散了人心、带坏了社会风气,极大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自我革命就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决遏制腐败,加强作风建设,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风气,永葆党的先进性。自我革命面临着执政、改革、市场经济和国际环境的考验,特别在作出重大改革的决策时,一定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改革是利益的重大调整,特别要克服决策者的利益冲动,特别要防止被利益集团影响和裹挟。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特别要注重民生,把让人民有着更好的生活条件,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民为中心,还要不断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把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要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共享发展中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步。
      
       以人民为主体,就是要紧紧依靠人民,领导人民自己创造美好生活。要在一切工作中充分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尊重人民的意愿、利益、诉求、智慧,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与人民商量着办,以心比心、以心换心。
      
       在新时代,特别要把群众路线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把党的群众路线作风转化为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执政之要在于守住人民的心,就是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坚守好共产党人的初心,才能够增强人民的信心;不断地改善民生、不断地推进共同富裕,才能够凝聚民心、温暖人心;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筑好同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守住人民的心,就是守住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人民主体的利益为中心
      
       ■陈新汉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人民主体的利益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唯物史观中人民主体利益观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由此就把人民主体与人民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人民主体的利益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唯物史观中人民主体利益观的丰富和发展。
      
       价值形态世界是人们在构建“为我而存在”关系中形成的。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而“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这里的“他们的利益”是通过众多个人利益体现出来的,对此马克思认为,“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共同利益在历史任何时候都是由‘私人’的个人造成的”。人民是与一个个的个体联系在一起的。人民作为一个个的个体的集合,总是与特定时期的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人们的活动与把利益作为目的构建“为我而存在”关系联系在一起,就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对此,“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动力就来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中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的本体论基础。
      
       人与动物的揖别及其发展是与构建“为我而存在”关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为我而存在”关系中,主体就是“我”,作为客体的“为我”就是对于“我”而言的利益。这就是价值的“主体-利益”结构。这种价值结构说明了利益对于主体能否形成和能否发展的意义。人民主体和人民利益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没有作为主体的人民,利益就没有意义;而主体总要通过利益体现出来,人民利益的缺失或发展必然意味着人民主体的缺失或发展,反映在观念上就是人民主体意识的缺失或发展。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离开了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一句空话。人民利益是人民成为历史主体的体现,这是唯物史观的认识论根据。
      
       如何做到在“以人民为中心”中坚持人民主体利益?这对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必须把人民利益作为共产党人的立党宗旨。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与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必须统筹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当前利益、局部利益处于复杂的关系中,这就决定了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有时候是“断臂以免身”,有时候则是只有“忍辱”才能“负重”。要坚持以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统筹根本利益与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时又要“让群众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在坚持人民利益中“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坚持人民利益的过程充满着艰难困苦,这就意味着要与人民利益相悖的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利益作斗争,这种斗争既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对此,共产党人要“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在应对风险挑战中锻炼提高,在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净化纯洁”。
      
       (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
      
       观点
      
       人心向背关乎成事根基
      
       成旦红(上海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反复强调人心向背这个问题,意义重大。人心向背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当前,要顺应人心、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善于倾听人民声音、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程中不断使党扎根于人民,不断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远大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根本信念是人民至上的根本信念,这两者缺一不可,且同等重要。“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句话,是《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对共产党人信仰最精髓的表达,体现了共产党人信仰的内在结构,也体现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我们信仰体系当中所处的核心地位。
      
       刘光峰(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民心向背关乎党的执政命运。要牢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理论灵魂,是共产党人永远不能丢的老祖宗,是党应对各种考验与风险的重要武器,是实现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密码。要宣扬好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要加快推进共同富裕,要建设人民满意的美好家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邢云文(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理论上把具体的、个别的人民利益上升到历史层面,从而就能把代表历史趋势和代表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在实践层面做到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也实现了党和人民、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赵勇(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生动诠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彰显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人民标尺。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姜佑福(《学术月刊》总编辑、研究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重要论断,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系统中,“江山”是政权的代名词,这一重要论断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不应该忘记自己所肩负的领导责任,要通过和人民“一块过,一块干”来引领人民不断进步,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通过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和文明素养的全方位提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陈培永(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以人民为中心”,破除的是以权力为中心,以资本为中心,以少数人为中心,在执政理念上就是要坚持公平正义、共同富裕,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要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
      
       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百年追求,推翻了数千年压迫人民和剥削人民的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书写了世界民主史上的中国篇章,是最有资格讲民主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内涵。
      
       忻平(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底色,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特征。从伟大建党精神理论内涵来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都围绕着人民性展开,四个层面互相交织,层层递进,最终以“不负人民”作为落脚点;从建党实践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性特征贯穿建党过程中,体现于建党先驱的建党实践上,建党先驱们身上所展现的精神品格最终凝聚成伟大建党精神,人民性特征在其中显现;从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一致性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蕴了“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旨归,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的主体作用。
      
       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何益忠(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继承了传统中国延续千百年来的民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创新表达,既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心怀敬畏之心,永葆共产党人的底色和本色;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赵庆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断,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从目标导向、立场站位、价值取向、主体依托、动力之源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人民性”内涵特质与价值取向。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确定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彰显着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内蕴着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价值,指明了国家安全治理效能的实践指向,汇聚了维护国家安全的磅礴力量。
      
       邱仁富(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一把“钥匙”。江山就是人民,江山依靠人民、也是为了人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才能幸福。江山如画,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的美好;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打江山、坐江山、稳固江山。守江山,就是要守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明确江山与人民是辩证统一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唯有凝心聚力,才能汇聚中华力量,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