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9-25 第26,99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视点/专题

城市微旅行

       文/王路 周祺珺 张敏蕾
      
       马尚龙:穿越淮海路的四维空间
      
       “密集的公寓群落里,几十年间诞生过许多作家科学家……我喜欢上海的理由,是道德,是修养,是科学,是艺术,是自由,是需要张扬的人类共同的进步。” ——马尚龙
      
       作家马尚龙的另一个身份,是“淮海路代言人”。60多年来,他无数次走过这条路,写这条路,带着朋友逛这条路。他说:“闭着眼睛,我都能说出这条马路上的每一个细节。”
      
       在马尚龙眼中,他深爱的淮海路是“四维”的。
      
       一维的淮海路,是可以走走看看的。淮海路两侧排满店铺,但仍给行人留出了许多空间。培文公寓、永业大楼;光明邨、长春食品店;淮海坊、逸村;TX淮海、X11……“荡马路要荡淮海路”,一荡就荡了一百多年。
      
       二维的淮海路,是可以细细品读的。那些被淮海路的气息所晕染的马路——雁荡路、黄陂路、长乐路、瑞金路、南昌路、复兴中路……随风飘散的故事,被马尚龙一一悉心收纳。有人曾说马尚龙的头脑就像一部3D摄像机,关于淮海路的一切,声光影全息记录在案:白天的瑞金路,泰山文具商店里的蜡光纸、零拷墨水、化学浆糊唤起了向明中学老校友的集体记忆;南昌路的夜,林风眠先生旧居的二楼有盏电灯亮着,落在马尚龙笔下是:“在余光里,还能看得到林风眠江南烟雨中惬意作画,也看得到林风眠大难临头时决绝撕画……(南昌路)窄小幽暗自有窄小幽暗的情味,尤其是有林风眠之‘眠’,诗化了南昌路。”思南路又是不同的情形。因其前身马思南路是以法国著名作曲家马斯内命名,小提琴曲《沉思》的旋律,就像配乐一般,将这条马路笼罩了起来。时光交错,光影呢喃,其中有邵洵美、郁达夫、陈望道的身影,他们喝茶、吃水果,谈天说地,思南公馆的客厅里彻夜灯明。
      
       三维的淮海路,是可以深深追问的。“为什么许多人会认为‘南京路是全国人民的南京路,淮海路却是上海人的淮海路’?”多年的漫游、思考、追问,马尚龙得出独家结论。“以淮海中路为主轴,伫立着上海最密集的老式公寓。最初的居住者,大多是医生、教师、演员、职员。”马尚龙说,“他们是知识阶层,对文明修养、时尚品味的追求,在上海领风气之先。他们的气质、情趣和品味,影响着上海人的审美观,同时也造就了淮海路与众马路不同的格调。”
      
       行文至此,不免要问第四维的淮海路在哪里呢?“我曾经和女作家顾惟颖有过一次关于淮海路的对谈。”马尚龙说,“我们谈着谈着,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看起来好像在同一条马路上,但又绝不在同一个空间里。淮海路在我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中,携带着每一个人对她的独家记忆,幻化成了独一无二的那条路。”这才知道,第四维的淮海路,在记忆里,在成长里,在追寻中,在爱里。
      
       马尚龙:1956年出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
      
       吴斐:寻觅陕西北路的旧与新
      
       “陕西北路历史文化名街给了我一个聚焦点,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能够变成非常具体的工作。” ——吴斐
      
       位于陕西北路600号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咨询中心,黑色大理石门柱、敞开式全明玻璃,内部书架满墙、咖啡飘香,俨然一处藏在历史街区中的时尚共享空间。咨询中心的负责人吴斐,人称“陕西北路吴掌柜”。她有着看似对立的两个身份:“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行”的宣传大使,陕西北路网文讲坛的创办人和运营者。
      
       吴斐是一位优雅干练的上海女人,眉眼带笑,妙语连珠,做过媒体、房地产、品牌、文化等多个行业。因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对城市文化的偏好,吴斐一直觉得,记录着城市历史和变迁的老马路、老弄堂、老建筑更具价值,因为它们都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不可复制、无法再生。一次机缘巧合,她对百年不变的陕西北路“一见钟情”,留在这里做起了“掌柜”。
      
       “一条西摩路,半部近代史。”吴斐热爱的陕西北路与武康路、多伦路齐名,曾是政客学者、商界名流的聚集地。2013年,陕西北路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近年来,随着老宅故居的修复开放、老字号一条街的开发,年轻人纷纷来此打卡。短短230米的陕西北路老字号专业街上,汇聚了泰昌食品、美新点心店、开开等17家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传统与现代,在这条马路上交错。
      
       作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马路之一,这里还保持着一百年前的路宽,梧桐树掩映着百年老建筑。在吴斐看来,老街区既要有老的沉淀,也需要新的注入,文化是在更新中延续的。
      
       上海是网络文学的重镇,网络文学创作向来十分活跃。陕西北路网文讲坛地址就设在展示咨询中心二楼,“吴掌柜”从此又多了新身份。自第六期开始,网文讲坛开通了网络直播,点击量常常超百万次。关于中国网络文学的各类探讨,就在这一方空间内孕育、发酵,继而影响整个中国网络文坛。“网文讲坛谈的是网络文学的创作,但由于身处历史文化名街,我们想让网文与城市生活更有相关性。”2020年,曾担任讲坛嘉宾的君天、闲听落花、梦风三位网文界“大神”应邀而来,尝试用三种不同类型的题材写出上海老街区的故事。吴斐也化名“北路溜溜”,参与其中写下了她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陕西北路。这本名叫《转角看见陕西北路》的小说集日前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书封上有这样一句话形容陕西北路:“这个十字路口就像一个时代坐标,一百年的城市一眼可见。”吴斐骄傲地说,书里提到的地点都是真实的,如果画一张导览图,每个地点都可以到达。一书在手,游客还能按图索骥来一场城市微旅行。
      
       以陕西北路为原点,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马路印在书页上,融进游客心中,融汇到艺术创作中,这些永不拓宽的马路,也成了一代代人可阅读、可漫步的美育启蒙,成为更多像吴斐这样的人“喜欢上海的理由”。
      
       吴斐:1962年出生于上海。长期公益带队阅读建筑,向中外人士宣传城市历史文化。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
      
       孙国英:每一次的讲解,都让我更爱上海
      
       “上海这座城市,越接近它、越触摸它、越走进它,就越能感受到它的烟火气。” ——孙国英
      
       提起上海,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繁华。浦江两岸高楼林立,江上游轮日夜不停,璀璨灯光照亮夜空,一切就像影视剧里呈现出来的那样富丽堂皇。“高大上”有时会带来距离感,但在上海一隅,城市讲者孙国英正在用一次次的鲜活讲解,打破这份“高冷”。因为在她眼里,上海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
      
       在孙国英看来,自己拥有着“双重身份”。她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但年少时期,她又随父母一同前往了祖国的大西北,直到大学考回上海,带着新上海人的视角再次融入这里。
      
       2019年末,在“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指引下,孙国英与同事们开始整理、设计针对上海的微旅行线路。他们走进大街小巷,了解线路可行性,将自己眼中的上海烟火气分享给每一位参与的游客。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上海的城市精神。通过城市讲者的工作,孙国英愈发感觉到这16个字是真切的生活感悟。
      
       上海的管理是包容的,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都能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在线路设计初期,孙国英担心会遇到沿途居民的阻拦,毕竟有些路线需要走进里弄,难免会打扰到大家的生活。但实际操作中,她发现居民朋友都十分可爱,聊上几句,话匣子就打开了,还会主动邀请她到家里坐坐。在考察渔阳里时,孙国英还遇见了居民自发组建的研究保护协会,他们热情地介绍着渔阳里的过去和现在。这种城市主人翁的自豪感,让孙国英真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一砖一瓦背后,是人的温度。
      
       上海的管理是开明的,它的发展不仅抓住了传统的根,更是让新鲜事物有萌芽开花的机会。南昌路是孙国英带团讲解必经的一条路,1690米的路上,不仅有保存完整、精心修缮过的旧时民居,还均匀分布着40多家咖啡店,大都是时下最流行的手作咖啡店,散播着一种既古朴又时尚的气息。游客经过,很容易被这份独特的生活气息感动。只是走过一遍,就会让人有想要在这里生活的欲望,这是上海的魅力所在。
      
       喜欢上海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喜欢生活。无数热爱生活的人聚集到上海,用自己的方式布置着生活,上海听到了他们的声音,以热情相迎,以真挚相拥,人与城的互相成就,在这里显得尤为生动。作为这座大城市的一员,孙国英未来也将继续讲述上海故事,让更多人看见“魔都”的人间烟火气。
      
       孙国英:1978年出生于上海。中文高级导游、上海市巾帼英雄、上海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旅游微课堂讲师。入选国家文旅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金牌导游”培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