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叛逆者》中的男女主人公林楠笙(朱一龙饰)和朱怡贞(童瑶饰)
王一川
43集电视剧《叛逆者》收官至今,余音袅袅。其成功与该剧在谍战剧(或悬疑剧)领域自觉的艺术创新追求不无关系。这是因为,在已经有过《潜伏》《暗算》《伪装者》《北平无战事》《风筝》《黎明之前》《悬崖》等同类型口碑之作的情况下,新剧只有实现影像美学创新,才能在挑剔的观众中赢得好感。在我看来,这部剧有几方面的电视剧美学探索值得加以理解和阐发。
理大于情的情感逻辑
首先是男主人公林楠笙与女主人公朱怡贞之间的情感表达。这条爱情线贯穿于全剧始终,对观众有着强大吸引力,而且两人之间似乎早已在精神上你我交融、亲密无间、如胶似漆了,但实际上,他们两人之间的亲密交融的视觉镜头屈指可数,至多只是拉拉手,就连接吻和拥抱的镜头都没有。这就产生了理大于情的影像修辞效果。
理大于情,是说以理智力量去成功地节制情感,导致理智大于或高于情感的结果。应当看到,在小说原著里,林楠笙作为沪江大学英文助教,曾经瞒着全校师生而与女学生朱怡贞发生师生恋,精神的和肉体的爱情全都有。“离校的前夜,林楠笙在操场后面的小教堂等到天亮。他坐在狭小漆黑的祷告厢里,那是他们无数次幽会过的地方。”但到了电视剧里,林楠笙却是被国民党特务派去大学化装欺骗朱怡贞的。两人在密切接触中互生情愫,但碍于各自身份和立场而未能坠入爱河中。
可以说,在整部电视剧里,两人间的爱情始终是被强大到不可一世的理智力量全面而连贯地紧紧压抑住的。即便在拍摄过程中有过偶然冲动的拥抱镜头,但在后期制作时都被剪干净了。第28集,林楠笙负伤归来,朱怡贞帮助治疗背伤,林楠笙强忍疼痛,朱怡贞高度关切,但最多也是剧痛中的林楠笙用左手将朱怡贞的左手紧紧攥住,朱怡贞用右手抚摸林楠笙的头部,根本没有拥抱,如此而已。结果,观众看到的就是,这两人之间正常爱情或情感被时刻处在高压态势的理智力量严丝合缝地抑制住,从而导致了理大于情的显著效果。观众不禁要问:这样违反常情常理的大改动是为什么呢?这也让我联想到11年前小说《山楂树之恋》被改编成同名影片后原作者对导演发出的质疑。
二度成长的性格特征
之所以精心营造这种理大于情的情感逻辑,其最主要的原因想必与该剧的另一追求密切相关:主人公带有二度成长的性格特征。二度成长,也可称成长延宕,是指主人公总是要推迟成长和成人的时间,特别是要经历第二次认同历程后才能真正完成其一生的成人仪式。第一度成长属于主人公的初次成长误认或成长试错,满以为自己已经摆脱父辈的引导而长大、获得自立和自主的权利,但实际上会紧接着遭遇理想和信念幻灭的沉重打击,不得不重新怀疑、追求和选择,几经曲折,直到实现新的认同,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成人,这就是二度成长。二度成长其实是对成长历程的反复性和艰难性的一种总的概括,本身可能包含若干次选择、失败和再选择等复杂过程。
主人公的成长延宕或二度成长,这在这部谍战剧中可能具有新意,但假如放到现代中国艺术史演变历程看,恰恰是现代中国文艺作品中成长叙事新传统的一种延续形态。《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在北戴河海边邂逅余永泽时,以为找到了终身倚靠,但随后很快失望,转而从卢嘉川、江华和林红等革命者那里重新找到理想和信念。《红色娘子军》里吴琼花被洪常青等解救后奔向红区,从女奴变成女兵,自以为成人了,但后来违令开枪,导致抓捕南霸天的行动失败,被关禁闭,在洪常青等耐心教导下产生觉悟,在分界岭上受洪常青委托而成为指挥员,完成了二度成长。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度的成长型人物,主人公总是经历二次成长。第一次成长,是初次觉醒和自我认同,拥有了自立和自主意识。但之后必然遭遇理想信念的幻灭,经历新的成长历程、重新选择后才获得真正的觉醒。这种二度成长的性格特征,有力和有效地突出了中国现代主人公成长的艰难曲折性,也在暗喻着中国现代革命的艰难曲折性。
《叛逆者》对这种二度成长特征做了精心细致的构思和刻画。林楠笙,其谐音就是真正的成熟的现代革命英雄是难以诞生的,有着一种成长的艰难性。而朱怡贞,是指“主义真”,一旦所信仰的“主义”确立,人才能真正成人。从《叛逆者》的三段结构,可以见出这种成长延宕叙事的美学特点的体现。第一段为第1集到第21集,叙述林楠笙的一度成长的兴起到幻灭的过程,用了接近一半片长。林楠笙起初第一次认同于陈默群,后来遭遇陈默群叛变这一血的教训的沉重打击,结果是对一度成长及第一次认同产生了自我质疑。第21集9分50秒到10分48秒将近一分钟的片长,细致地刻画林楠笙的震惊、慌乱、迷惘等具体表情演变过程,仿佛可以令观众化身为林楠笙自己,产生亲历其境的痛切感受。第二段为第21集到第31集近10集片长,叙述林楠笙从国民党特工转化为中共特工、完成二度成长的具体转变过程。这里着力描写的是他如何在顾慎言、朱怡贞、左秋明、纪中原等多人帮助下,毅然决然地改变原有信念或信仰,实施二度信念选择,最终完成了成为共产主义者的转变。第三段为第32集起到结尾第43集,叙述林楠笙在完成二度成长后进一步成为英雄的过程。第32集叙述林楠笙与纪中原在香港相约下次见面的联络方式,相当于为他举行第二次成人仪式。接下来他通过一连串残酷斗争,终于经受了人生信念探索旅程上的严峻考验,成长为真正的现代主体。
信念淬炼的思想题旨
全剧之所以精心设计出理大于情的情感逻辑和二度成长的性格特征,其更深的意图或题旨或许在于,突出人物的信念淬炼的过程性和艰难程度。信念,是指坚定不移的想法或可以确信的意念。淬炼,是指信念反复经受考验的状态。这里的信念淬炼,是指人物的确信无疑的人生信念或信仰需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最终成熟。这部剧始终以理智严酷地压抑住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索,刻意拉长主人公的成长延宕时间并让其经历二度成长,都是意在突出人物的人生信念淬炼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艰难曲折度。我们看到,一心报国的青年林楠笙,起初误以为陈默群是自己一生的精神导师,信念可托。但幻灭后历尽沧桑,几经挣扎,才终于实现第二次认同和成长,接受了共产主义信念。
这样的情节设置,透过庆祝建党百年时刻观众的观看,可以产生一种精神置换作用:林楠笙信念淬炼的历程,恰是建党百年来中国现代革命的艰难曲折性的一种影像美学置换。百年来中国革命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四大时段的演变,每一个时段都有其不同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景致,合起来可以呈现中国现代革命信念的高远性和坚韧性。只有历经百年的血与火的生死考验,这种现代革命信念才会真正淬炼成功。由此看,这部剧恰如一面生动感人的镜像,映照出百年来中国革命的曲折过往以及其中展现的坚韧不拔的信念追求画卷。
当然,这部剧也难免留下一些可斟酌处。陈默群死得过早且太简单(被王世安一枪毙命),没能与林楠笙形成最终恩义与信念上的终极对决,导致剧情效果上略显平淡。陈默群安插的间谍孟安南虽延续其角色,但毕竟无法替代其本人。饰演陈默群的演员如果表演上再老辣点可能更到位。结尾林楠笙返回住处时,幻觉中见到朱怡贞弹钢琴,墙上出现新贴的粉红色标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有何背景作用?而且这不应该是1949年上海近郊解放区出现的新的时代内容。但瑕不掩瑜,该剧确实是国产谍战剧创作的一次新收获。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