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6-22 第26,90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1版:文汇智库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丛书》专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发展与理论贡献

       ■奚洁人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与文汇报联合,就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丛书》的20个专题,组织沪上有关专家学者逐一进行笔谈,进一步从党的历史深处吸收养分,从党的理论创造中汲取力量,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的昂扬旋律。本报今起刊出,以飨读者。
      
       ——编者
      
       成果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发展》(奚洁人、缪开金、于洪生著),系上海市社科规划办委托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研究”的最终成果。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阐发党的百年理论创新成果,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和党的百年理论创新逻辑发展史的研究专著和简明读本。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三次历史性结合,指导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历史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机制,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有机结合的政治保障机制,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相促进的动力机制,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相融通的开放品格和守正创新的文化机制等四大理论创新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五大理论创新成果,构成了五大逻辑发展阶段,始终渗透和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附录为重要活动和文献节点,便于读者检索理论创新观点的出处和时间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发展》一书,是由我主持并同于洪生、缪开金同志合作完成的上海市社科规划办委托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研究的主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逻辑发展,我们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研究党的百年发展史,从理论上“回望过往的奋斗路”,阐发党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力求使它成为一部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和党的百年理论创新逻辑发展史的研究专著和简明读本,并在有关问题的研究阐述上体现一定的探索性、开创性。
      
       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最鲜明的本质特征。其中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二重理解:一方面,是指使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实现具体化,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使之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不是空洞抽象的、教条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就是毛泽东强调的“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即把中国共产党的丰富实践和历史经验理论化,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既包含又超越了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宣传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同上),在研究中注意提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同逻辑发展阶段的原创性理论观点,以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的创造性独特贡献,增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第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百年来三次伟大飞跃之间的辩证关系。百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航程中,谱写了实践创新的壮丽诗篇,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应该强调,中华民族迎来的三次伟大飞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来源和实践基础,又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三次相结合及其伟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和指引下取得的,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第一次结合,是从党诞生就开始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经过长期斗争和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页)第二次结合,1956年毛泽东就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77页]当然,严格地讲第二次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以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页)第三次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页)这三次结合,推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理论创新的四大机制。一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机制。毛泽东指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这个统一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同时,理论创新的认识论路线同党的群众路线也是统一的,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过程;二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有机结合的政治保障机制。一方面,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着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创新发展,同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创新,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另一方面,党的路线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的重要保障机制;三是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相融通的开放品格和守正创新的文化机制,体现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统一。毛泽东精辟地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习近平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四是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相促进的动力机制。在一定意义上,党的全部创造活动,可以归结为这两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机制。
      
       第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大理论创新成果及其逻辑发展阶段。习近平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历史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创立和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五大理论创新成果,它们也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五个逻辑发展阶段。强调其共性,就是强调其连续性和一脉相承。一是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二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不动摇。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具体实际又有所不同,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不同的逻辑发展阶段。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时俱进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有个性的,之所以要突出其个性,就是强调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是为了阐明每一逻辑发展阶段及其理论创新成果最具原创性、代表性,富有时代特色的重要理论贡献,以便在有限的篇幅中向读者集中精要地展示百年来每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各自特色和历史贡献,便于读者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发展进程中每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要义和突出理论贡献。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专家点评
      
       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
      
       刘靖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以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例如,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新的内涵;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创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发展观和群众观;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思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说,等等。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比如,关于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思想,关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关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重大论断。比如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丰富发展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理论;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丰富发展了党的领导理论;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内涵、指导原则、路径选择、战略安排等作出系统阐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等等。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周敬青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引领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上鲜明的标识和靓丽的底色。
      
       思想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一部建党百年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伴,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回答好的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勇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用这些科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理论、制度、文化创新的壮丽诗篇,绘就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伟画面,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就无止境。中华民族要最终实现伟大复兴,一刻不能没有理论创新。新征程新使命,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丁晓强
      
       百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就是循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展开并递进发展,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内在动力。
      
       大众化是党的理论创新起点
      
       理论掌握群众才能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五四”新文化运动致力于对民众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还开展了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得到了广泛传播。1930年,党领导的“左联”、“社联”提出了“文艺大众化”和要使马克思主义“普及于一般”的任务。1932年起,艾思奇发表通俗哲学文章,以后又以《大众哲学》为名汇编成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1938年,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大众文化;1942年《反对党八股》认为大众化必须贴近人民群众的语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求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更易于为群众接受,并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容。同时,随着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大众化的内容也有了新的要求,夯实理论创新的社会实践基础。
      
       中国化是党的理论创新主题
      
       实践是思想之源。1919年,李大钊就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中国革命“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和理论创造的自主化。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革命的特点,探索并形成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以生动的中国话语进行阐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时代化是党的理论创新动力
      
       时代是理论之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处于帝国主义阶段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要求理论创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关键是如何认识马克思设想的理想制度,并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邓小平认为,“左”的指导路线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认识到中国最大的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开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以后,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四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强调了“时代特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命题。
      
       时代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提出了“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的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创新不仅要着眼于实践运用中的具体化和文化形态上的民族化,而且还要着眼于新的时代课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