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6-10 第26,89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专版

从码头工人,到技术骨干、物流专家、国际标准的领衔制定者……他的人生充满惊叹号

包起帆:扬起创新的征帆,岗位可以变初心不能忘

创新的事业在一线,一线的事业是干出来的,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带头做一遍。
       ■本报记者 祝越
      
       人物小传
      
       包起帆,1951年2月出生,1984年入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从研发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起步,推进港口装卸机械化,被誉为“抓斗大王”。而后他又以实现港口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为目标,不断开展技术创新。他连续5次获评全国劳动模范、2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2018年12月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包起帆和课题组同事们正在细化长江口横沙浅滩保滩护岸研究,他想把长江口的疏浚土全部利用起来“变废为宝”,逐步形成陆域和相应的岸线,从而促成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包起帆的另一个关注点是现代港口,他的团队正在参与集装箱封条国际标准的制定,他要让现代港口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更节能。
      
       “抓斗大王”包起帆的经历可谓一部传奇,从码头工人,到技术骨干、企业带头人、物流专家、国际标准的领衔制定者……在众人眼中,包起帆的人生充满惊叹号。
      
       作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他,不停在创新:为减少工友受伤研发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参与开辟上海港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领衔制定行业国际标准……
      
       作为一名在上海港基层工作了47年的普通党员,他始终不忘初心、锲而不舍,奉献汗水、奉献智慧。
      
       北京时间昨天,从瑞士日内瓦传来消息,中国提出的《ISO/NP TS 7352集装箱NFC/二维码封条》国际标准新提案投票获得通过,这也是包起帆创新路上的最新进展。
      
       “抓斗大王”技术创新
      
       1968年,17岁的包起帆被分配到上海港白莲泾码头从事装卸工作,一干就是6年,后来改行做了4年修理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给码头修理工包起帆带来了半工半读学文化的机会,他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工作岗位,发明了“起重机变截面卷筒”,使钢丝绳的损耗从过去一个月换3根减少至三个月换1根。1981年,包起帆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受聘担任南浦港务工艺科工程师。那时,码头上木材装卸全靠工人下舱、人力捆扎,险象环生、事故不断,这让包起帆开始潜心研究抓斗技术。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包起帆与他的团队终于发明出木材抓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有了木材抓斗机械,不再需要工人下船舱用人力去捆扎木材,上海港此后重大伤亡事故率大幅下降,装卸效率则提高2.67倍。
      
       木材抓斗投入使用后,包起帆又把目光瞄准“铁老虎”,成功开发出外倾式齿瓣结构的滑块式单索多瓣抓斗、能像手指一样灵活动作的异步启闭废钢块料抓斗,设计完成半剪式散货抓斗、无线遥控散货抓斗、卡环式木材成组工具和袋装货物装卸夹具等一系列新颖的装卸工具,实现了装卸工艺流程的变革,使得港口装卸从人力化迈向机械化。这些成果在铁路、电力、环卫、核能等30多个行业的1000余家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起帆也因此被誉为“抓斗大王”。
      
       “我的初心就是要用创新造福职工,对工人兄弟的真挚感情,是我实现港口由人力化向机械化变革的原动力。”在他看来,岗位可以变,初心不能忘,宗旨不能变。“企业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质量要提升,我就在哪里动脑筋,搞创新”。
      
       岗位创新走向国际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国企改革攻关期,此时包起帆被任命为龙吴港务公司经理。为扭转企业困局,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港口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的理念,并依靠自主创新,解决了设备、工艺、单证、计算机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96年12月15日开辟了中国水运史上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这一创新是我国内贸件杂货水上运输改变散装形式的破冰之举,自此开辟了内贸水运新天地。
      
       跨入新世纪,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包起帆又调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副总裁,分管科技、装备和基本建设。他充分利用新岗位提供的平台,把创新发明推向新的高度,带领技术团队系统开展港口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诸多项目的研究。
      
       2004年起,他提出构想并主持建设了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世界上首台全自动桥式抓斗卸船机、全自动散货装船机和我国首台全自动散货斗轮堆取料机;2009年,他主持罗泾二期散杂货码头建设,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公共码头与大型钢厂间的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和一条岸线同时供公共码头、钢厂物料配送和电厂灰场使用的方案,成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港口的范例。该项目获得世界工程组织“阿西布·萨巴格优秀工程建设奖”,这是中国工程技术界首次获此殊荣。
      
       当时,我国已成为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第一大国,但在这一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却鲜有中国的声音,更难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发明进入国际标准。经过数年攻坚,包起帆团队制定的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相关国际标准——ISO 18186(2011)在日内瓦ISO中央秘书处正式发布。这成为我国自1978年开始参与ISO活动以来,在物流、物联网领域首个由中国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
      
       为在国际标准组织中保持中国的先发优势,通过物流把我国的北斗技术引入国际,他组织团队开展了基于北斗的物流跟踪与监控系统研究,成果在2015年世界规模最大的日内瓦发明展上获3枚金牌。在闭幕酒会上,当组委会主席获悉包起帆28年前就在展会上获过金奖后,非常感慨,表示很难相信28年前在这里拿过金奖的包起帆,竟然在28年后还有新的发明成果。
      
       创新之路还在延续
      
       四十年来,包起帆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完成了13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项获巴黎、日内瓦等国际发明展金奖;授权国家和国际专利50项。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在巴黎国际发明展上,他一举获得4枚金奖,成为该展会举办105年来一次获得金奖最多的人。
      
       2011年离开上港集团后,这位劳模发明家退休不停工,不仅被聘为上海市政府参事,还出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继续致力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研究,培养创新接班人,探索产学研联合发展新路。
      
       从1981年创新成果获奖开始,四十年来他始终做到:所有奖金不管是国际上的还是国内的,绝大部分分给他的团队;属于他个人的奖金全部送给企业伤残职工和困难职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是上海最早获国务院专家津贴的技术人员,从拿到津贴的第一个月起,他就把津贴全部送给困难职工。
      
       2017年,包起帆把40多年来获得的所有金牌、奖状、奖杯、证书,以及创新的所有原始资料全部赠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建立“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这也是全国第一个以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智慧为主题的展示馆,参观者络绎不绝。他还先后担任上海工匠学院和上海劳模学院院长,为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进社会作贡献。
      
       包起帆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成功的诀窍, “不忘初心搞创新,牢记使命乐奉献”才是他的本分。在他看来,扎实可靠的团队是创新成功的基础,共同成长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奉献精神是党旗中最亮丽的光彩,也是党组织发挥核心堡垒作用的关键。党员只有具备奉献精神,才能成为群众心目中的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道路,只有开端,没有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