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4-26 第26,84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8版:文汇智库

“五个新城”建设发力,需要新理念新思想发力

       【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助力上海“五个新城”建设,推动这项全市重大战略任务加快落地落实,4月10日,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整合多学科力量,联合国际国内多方资源,围绕“新城发展理论、新城规划设计、大数据与智能新城”三个方向,全新成立的研究中心将努力建设成为支撑上海新城建设的重要研究平台,聚焦新城建设目标,围绕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形成更多高质量高水平成果,全面服务上海新一轮新城战略。同日举行的“上海新城建设论坛——面向未来的人民城市”上,20余位院士、专家、学者围绕新城建设展开热烈交流,发表真知灼见。本报刊发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创新城市更新模式,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上海经验
      
       ■常青
      
       上海因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适时制定了“五个新城”建设的推进目标和实施计划,这对大幅提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倍感振奋之余,个人建议,在“五个新城”发力之时,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范畴。
      
       第一个是新旧关系。比如松江和嘉定,既是20年来发展迅猛的现代新城,也含有江南闻名遐迩的传统旧城。而青浦位于苏沪嘉三地交汇处,奉贤濒临杭州湾,临港眺望太平洋,也都是历史根脉深厚,创新潜力具备,后发优势显著的新城生长地。但从新城建设大局着眼,似应明确两个基本点:创新发展不等于“为新而新”,而是要批判性检视和反思既往的建设经验和短板,调整并找准经济社会差异化推进的再出发点;整旧传承也不等于保守过时,深度发掘新城历史身份及底蕴的潜在价值,则可以将之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驱动力。
      
       一言以蔽之,新城建设应关注新旧共存、增量和存量互补的再生过程。
      
       第二个是城乡关系。上海“五个新城”的再出发,不应是脱离与乡村良性互动共进的孤立行动,而是要进一步厘清城乡协同发展的土地关系,真正把乡村建设看作是新城生存和演进的生态背景和依托腹地,这就需要较大幅地调整和提高建成区的居住、生产、商业、文化等土地利用效率,在城区留足备用土地,坚守乡村15.5亿亩国家永久农田底线,学习发达国家城郊和乡村田园景观的建设经验,探索切实可行的城乡一体化践行途径。如汲取西方 “花园城”、 “广亩城”构想,以及印度“新孟买”实验的经验和教训,争取推出来自中国本土的、基于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和范型。
      
       第三个是理想和现实关系。虽然像以色列的基布兹(Ki bbu t z)共产社区,或美国的阿科桑底(Ar cosan t i)生态城那样的理想地均属于乌托邦实验,不足为鉴,但是建设未来新城,也不能只有现实行动而没有理想探索,这是保持持久的城市创新动力和可期待的未来希望之所在。因此需要催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且富于理想色彩的创新建设蓝图及策划。譬如,上海的“五个新城”能不能在城市更新模式、社会组织架构、新型产业布局、公益事业提升等方面,尝试做出不同既往的创新性建设实验?这既是对上海新城建设的重大挑战,也是形成具全国示范作用之上海经验的难得机遇。
      
       (作者为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城市规划尺度更“近人”,新城才会更有温度
      
       ■伍江
      
       上海发力新城建设是推进实施“上海2035”规划的重要举措,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海的竞争力在于长三角,在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圈。在上海超大规模都市圈中,除周边城市特别是苏南城市群之外,上海行政区之内实质上也是一个由中心城区和若干郊区核心城区所组成的城市群。上海多轮城市总体规划都强调“多中心”和新城发展,但效果不明显。长期以来,在中心城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各郊区的自身定位更接近“乡村”而非“城市”,郊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远低于上海周边地区。目前“五个新城”的新城定位,可望为真正打破上海中心城的单中心状态,真正显现上海中心城区与郊区若干“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共同形成的上海都市圈核心圈效应。
      
       “五个新城”发力,要在新城建设中充分彰显新城的“节点城市”作用,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网络中不断提高自身作为“独立城市”的能级毫无疑问是新城发展的宏伟目标。今天的新城建设,要将新城定位为一个真正的完整城市。新城的人均公共服务水平甚至应该超过上海中心城区,这样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真正发力,与中心城区一道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重量级都市圈。
      
       新城要成为令人向往的城市,必须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要让城市的每一个人在这里都能产生强烈的幸福感。而这样的幸福感,不仅要通过主要核心公共服务功能来获得,更要通过日常生活的便利来获得。新城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基本的“配套”服务设施,而是要为市民提供更为丰富和多选择的服务。应在新城加快实现“15分钟生活圈”,实现比上海中心城区更加便捷的公共交通,更加便利的日常服务。新城的街道应具有近人的尺度,要坚决杜绝 “大广场、宽马路”的建设惯性,提倡“窄马路、密路网”的空间建设模式,让城市的街道能够吸引人们餐后散步、休闲购物,充满生活气息,这样的城市才有温度。
      
       新城建设绝不能看成是在白纸上画画,必须对原有的历史文化、原有的生态底板给予足够的尊重。上海郊区是上海地方文化的重要源头,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它们是新城发展的宝贵资源。必须在新城建设中小心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即使在完全不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上建设,也应该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水系地貌,让我们的新城有根有源。
      
       (作者为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以高品质引领,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未来人民城市
      
       ■诸大建
      
       研究新城发力,理论创新非常重要。对新城发力中的新城概念,需要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辨析。
      
       第一,要区别国外的新城概念,建设我们自己的节点性新城市。上海搞市域都市圈节点性新城市(new city),恐怕不能以国外传统意义上的新城概念(new t own)做参照。例如,英国大伦敦之外的经典新城案例凯恩斯,也许可以说是独立的,但谈不上是节点城市;再如,东京都之外的新都心城市也许有参照价值,不过横滨等城市虽然是节点,但在通勤意义上很难说独立。上海新城发力塑造空间新格局,需要基于城市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符合自己情况的新城市理论,理论上需要探索节点性与独立性整合起来的网络城市集群概念,实践上需要建设市域铁路和城际铁路引导的轨道上的新城市。
      
       第二,要区别以往的新区开发,用高质量的城市品质吸引人。上海“五个新城”建设,是基于已有城市骨架的再发展和新发展,其要义是:如何让中心城市外围有设施存量和历史积淀的郊区城市能够壮大起来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的主力军。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化搞新城新区,基本都是产业园区在先,“以产引人”聚集劳动者,而城市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结果常常有产业、无人气。上海这一轮的新城发力,要强调城市品质引导,公共服务适度优先,在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和郊区人口上楼等传统动能减退的情况下,要转向吸引更广泛的人口和人才,以此集聚高人力资本和高层次产业。
      
       第三,要区别传统的城市理论,建设各具特色的未来人民城市。新城发展需要研究吸收各种未来城市发展新理念,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建设各具特色的人民城市。新城建设特别需要强调生活、生产、生态协调发展,在经济和创新方面引入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创新街区等概念,在社会和人文方面引入“15分钟生活圈”“甜甜圈城市”“公交导向社区”等概念,在环境和生态方面引入低碳城市、韧性城市、安全城市等概念。
      
       “五个新城”都需要将新理论、新概念差异化地用于自己的情况,结合资源禀赋和腹地空间做大做强某些方面,成为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未来城市探索者。
      
       (作者为同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新城发力,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的新格局
      
       ■彭震伟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之一。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的发力发展和“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是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区域龙头带动作用、构建长三角城市群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将未来的上海发展置于长三角区域中,首先应发挥上海全球城市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资源的能力,最大化地发掘上海市域各功能节点的内生动能,增强上海大都市圈的整体发展能力和全球城市能级。因此,上海“五个新城”应成为上海全球城市的重要战略功能承载空间,对应于上海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的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自贸区、航运中心等功能,而不仅仅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地。规划上海“五个新城”定位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节点城市,赋予长三角近沪地区节点城市相同的功能(职能)和设施建设及服务配置。
      
       其次,传统概念上的郊区新城或新城区,仅指集中建设的城市化地区,而未来的“五个新城”要作为长三角区域内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更应突出其功能的综合性及其空间结构的对应。因此,这些新城应与其周边区域的城镇共同构建形成次区域的城市(镇)群。同时,应加强新城对区域的综合服务辐射功能,并建设以新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的快捷综合交通系统,尤其是增强新城与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形成新城面向长三角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
      
       第三,作为独立的综合性城市,新城应体现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新城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与上海中心城的功能互补,尤其是发挥新城乡村地区作为全球城市稀缺资源的作用、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和未来提升全球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从上海市域的空间资源配置角度,应通过上海中心城的城市更新和新城地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挖潜存量城乡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绩效,并实现新城区域集体土地使用的制度创新。
      
       基于对上海新城发力战略的探索,同济大学成立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旨在为新城建设作决策咨询的预判、规划设计的技术支撑以及建设运营管理的推演服务。
      
       (作者为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