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12-08 第26,70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0版:江南/人文

中国的丝绸发展史上,江南何其浓墨重彩

       自夏商周三代,经秦汉吴晋到南朝,江南丝绸生产经历了由中落到起步的历程。三国吴时蚕桑业得到重视,江南地区首次出现了官营织造机构,丝绸业从生产到外贸、从生产规模到技术水平,都开始有了起色。
      
       唐代随着全国经济中心的形成,江南丝绸业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地先进生产工艺,品种增多,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五代十国时,南唐、吴越国以币帛向北方王朝买平安,弱兵戈而兴农桑,江南丝绸生产崛起于东南一隅。吴越时期江南优美的丝织品也通过对外交往的形式出现在海外。当时杭州、明州等不但是繁华的工商城市,而且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江南第一次以丝绸中心的地位屹立于全国丝绸业中,成为全国三大丝织中心之一,是在宋代。当时,江南丝绸业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桑树裁培和养蚕技术已有专书进行初步总结;丝绸品种大为增加,花色较为复杂,染色水平大为提高,新品迭见;脚踏缫车基本定型,过糊方法业已采用,束综提花机结构齐备;官营织造机构普遍建立;民间丝织业家庭副业地位迅速上升,小商品生产的专业化生产较为散见,专业机户应运而生;丝绸贸易极为普遍,商人活跃,线路日辟,大宗丝绸在全国为数独多。
      
       元代,是江南丝绸业由中心向重心地位的过渡阶段。
      
       从明中期到清中期,相对于全国蚕桑生产不同程度的衰落,江南一隅的蚕桑生产继续发展,并形成商业化与专业化的特色。十九世纪中叶,随着生丝出口的大量激增,农民为利润所刺激,江南蚕桑生产地域上更为扩大,农家蚕桑生产更为普遍化,商业性特征更为突出。江南蚕桑生产独盛的局面成了该地丝织生产特别兴盛的有利先决条件,商业化与专业化的特色体现了蚕桑生产在当地农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战后蚕桑生产地域扩大的过程,则是其重要性更为突出的反映。
      
       (本版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