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大院》 韩小蕙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柏峰
正因为有了这种至高的神圣使命意识,才使得协和医院赢得了全社会的信任,赢得了人心,以致百年来薪火相传、代有医德高尚人才的协和医院始终屹立在我国医学高峰之上。
去年至今年,我在《美文》散文杂志上,每期都兴趣盎然地阅读连载的韩小蕙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协和大院》,真是引人入胜。现在,终于得到全书并认真通读。说实话,在目前纪实作品似乎一片繁荣、使人眼花缭乱实则泥沙俱下的境况下,《协和大院》确实是空谷足音的好作品。
大院里氤氲着人文主义和仁爱精神
《协和大院》这部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氤氲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和仁爱精神,这是渗透在全书的价值观。
人文主义关注人和人性,强调人性的尊严,追求人的尊严和生命的高贵,在某种意义上,人文主义是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思想动力。协和大院的老一辈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大都有留学外国的医学背景,接受并身体力行人文主义和仁爱观念。无论是著名的内科专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教授,还是著名昆虫学家、教育家胡经甫先生,以及我国外科学家曾宪九先生,也就是韩小蕙所描写的协和医院“五宝”之首的名教授们,他们除了具有深厚的现代医学理论和极高的医疗水平之外,为人也都医德高尚,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体现出人文主义关爱人的精神情操。
人文主义是对中世纪封建主义轻视人和践踏人的尊严的叛逆,开启了现代文明的曙光以及走向新世纪的主要思想,不仅表现在哲学以及文艺方面,也表现在医学和其他方面。医学的研究和诊疗对象是人,按照莎士比亚的说法,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倡的“仁”学,其实质也是关于人和如何爱人的学说。人文主义和仁学的核心就是讲究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这也是协和医院的各位医学“大神”所秉持的医学观念。
在整部《协和大院》里,这些谦谦君子的医学教授和专家,贯穿他们医疗的主导思想就是人文主义和儒家的仁学。因此,在他们的眼里,患者无论贵贱、无论职业种类,其社会身份都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人,是人身体的病患;运用自己的全部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去拯救患者的生命,乃是他们至高的神圣使命。正因为有了这种至高的神圣使命意识,才使得协和医院赢得了全社会的信任,赢得了人心,以致百年来薪火相传、代有医德高尚人才的协和医院始终屹立在我国医学高峰之上。
问题是,如何准确地反映出氤氲在协和医院和协和大院里的人文主义和仁爱精神,这是写作的难题之一。英国伟大诗人雪莱说得好“一个诗人既是给别人写出最高的智慧、快乐、德行与光荣的作者”,而“他本人就应该是最快乐、最善良和最聪明的人”——韩小蕙以阳光和积极的心态,写出了协和的种种人与事,尤其是从笔端流露出来的协和大院里无处不在的仁爱精神,这是需要何等的心力和写作本领呵!
君子风度,高山仰止
确实,力图全面地描写历史悠久且医学教授、专家众多的百年协和大院,需要很好的艺术经略才是。首先是要选择一个描写的“切口”,也就说,选择一个艺术的视角,这是全书成败的关键。韩小蕙的艺术视角非常独特,她选择了从童年到青春时代,以及成人后的大半辈子时光,虽然年龄不断转换,却总是以“高山仰止”、无比崇敬的眼光,来打量和叙述协和大院的人和事——这个大院确乎不同寻常。协和是我国顶尖级救死扶伤的医学圣殿,也是培养高端医疗人才的学府,协和大院里住的尽是顶尖的医学专家和教授,说起来每个人物都可以用古典小说里介绍人物的常语“如雷贯耳”来形容。他们以严谨的医学科学要求自己,以对待患者和蔼可亲的态度,以从事“活人”的伟大工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尊重。
比如,享有“万婴之母”盛名的林巧稚大夫,这位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的妇产科主任和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在她50个行医春秋中,接生了五万多个婴儿,被誉为“中国医学圣母”,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林巧稚大夫当之无愧。我曾经读过徐梵澄的文章,他一生崇敬与印度近代史上三圣之一的室利阿罗频多共同创建、主持阿罗频多修道院和阿罗频多学院、大力推广大全瑜伽而举世闻名的密那氏,称之为“神圣的母亲”——虽然林巧稚大夫与密那氏没有可比性,然而在我看来,她们同样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执着事业的精神,都登极至“神圣”的地步。
还有协和高级护校第一位中国校长聂毓禅先生,她在协和医院、医学科学院乃至中国卫生界系统内,“地位和声望比林巧稚还要高”,她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护理师资和护理行政管理人才,建立起完整的护理管理制度。聂先生虽然居功甚伟,然而却“命运坎坷多舛,屡遭挫折”,面对这些不公平的遭遇,她九死不悔,精忠报国,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与尊重。
让人最欣赏的是韩小蕙以童年的视角所描写的人与事,单纯、明亮又富有诗意。作家孙犁在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里说:“在人们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如果是农村里长大的……除去村外的田野、坟堆、破窑和柳杆子地,孩子们就没有多少可以留恋的地方了。”韩小蕙是在协和大院里长大的,给她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村外的这些“田野、坟堆、破窑和柳杆子地”,而是玉树临风般的各位医学“大神”们。他们卓有成效地救死扶伤,以及他们对病人、对院子里所有人的君子风度和高尚的精神风貌,这是作者最为钦慕、印象最为深刻的东西,即使他们不幸遭遇苦难,也仍然带着善良的胸襟——韩小蕙一路逶迤写来,如遇高山流水,童年的印象真是既深刻又美如湖水的涟漪……
烘云托月,画出协和名医群像
然而,仅仅有很好的艺术切口,还只能说是打开了现实生活的窗口而已;要把百年来协和大院里所发生的故事全部端将出来,显然不会是作家的艺术选择,而且也是不需要的。那么,怎样有序不紊地予以叙写,才能画出协和大院最为传神的肖像呢?这就需要作者精心地结构作品。韩小蕙如同高明的画家,善于裁汰无关主题的材料,只是围绕着最能体现协和大院精神的人与物去刻画和渲染。
在全书的开端,作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协和大院的地理风貌。同时,又介绍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把协和大院的“景深”定位在近现代丰富多彩的天幕深处,然后慢慢渲染和叙写。比如写大院所在的外交部街胡同的来历,先前是石大人胡同,因明朝将军石亨的府邸在此而得名。人世沧桑,明清移代,几百年“人嘶马喊”过去,石大人胡同讹为“石驸马胡同”,最后被称为“外交部街”,又发生了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
接着,作者重点叙述协和医院和协和大院百年的历史发展,用了《三位“西来和缓”》《医学圣殿落地东方》《百年不倒的协和》等篇章,把协和大院的开局与建立说了个明白。
协和大院离不开人物。那些负有盛名的医学教授和专家,才是本书的重点和浓墨重彩的地方。韩小蕙并不是漫笔写去,而是采取了传统的烘云托月的笔法:以《两位“华人第一长”》《三位大医女神》《四位世家子弟》和《五位寒门大医》,刻画出协和医院第一位有实权的华人院长李宗恩、协和高级护校第一位中国校长聂毓禅,以及林巧稚、劳远琇和胡懋华三位女大夫。还有出身世家的王世真、周华康、梁植权和吴征鉴等四位人物,他们都有很深厚的历史和家族背景。然而在协和,寒门也可以出大医,他们是张鋆、裘祖源、张学德、薛社普和宋儒耀五位顶尖级的医学大家,韩小蕙分别为他们立传。
百年协和,名医不知多少,作者着重写了上述 “二”“三”“四”“五”,便纲举目张,荦荦大端尽显眼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协和大院的管理者也收入韩小蕙的笔端,她专门开辟一章《六位领导干部》,他们模范执行党的各项政策,高风亮节,尊重人才,关心和爱护这些医学知识分子,延续了协和大院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又在《三十朵金花》(上、下)里得到了充分的延展,耳濡目染,大院子女儿们积极向上,继承了老一辈医学家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求真纪实,举重若轻
经营这部长篇非虚构纪实散文,关键是纪实,是依据事物本来的真实面目来写,这就非得有扎实的历史材料、准确可靠的记忆和印象不可。韩小蕙查阅了大量院史和所涉及到的所有人物的相关文字资料,然后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纪实写作。她为之准备了几十年。她说:“《协和大院》是我半辈子一直想写、一辈子最重要的一部书。自1985年写下散文《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之后,几十年间陆陆续续又写过几篇,却一直未尽情,一直心心念念放不下这件事。”
然而,写作不仅是一场脑力与体力双重付出的劳动,还有一个敢不敢撕开协和大院曾经发生过的“伤痕”来写的问题。韩小蕙敢于正视协和大院曾经发生过的“伤痕”,专门写了《动物世界》这一章,把作恶多端的“穿山甲”“红蜘蛛”之流的丑恶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
我曾经读过美国作家曼彻斯特的巨著《光荣与梦想》,这是一部对美国1932-1972年间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等进行了绘声绘色描写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才华横溢,把历史过程的细节描绘得那样逼真和细致,而且娓娓道来,举重若轻,他该是多么深广地洞悉当时的生活、包括社会进程的各种影像。自然,韩小蕙的《协和大院》并不是像《光荣与梦想》般的全景式历史描写,只是对百年以来的协和大院进行了悉心的全真叙述,这也实在是很不容易的。我想说的是,没有对历史负责和崇高使命意识的人,是绝然不会花费自己全部心血来浇灌这样一部作品的。而这正应和了晏殊的一句词:“重头歌韵响琤琮。”协和大院有幸,有韩小蕙为之作传,这亦是女儿对大院的深情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