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7-31 第26,57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要闻/综合/人民政协

提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品质

市政协专题协商会建言一江一河沿岸开发

       浩荡黄浦江,蜿蜒苏州河,滋养着上海,孕育出属于这座城独特的文化品格,造就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一江一河两岸,蕴藏着城市成长蜕变的历史记忆,生动展示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在上海打造“世界会客厅”的构想下,一江一河沿岸的规划建设也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涵义,要成为代表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水平的标杆区域、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区、体现上海城市形象的著名地标。2017年底,黄浦江45公里核心段滨江贯通开放,到2020年底,苏州河42公里滨水岸线也将实现基本贯通,城市“项链”越串越长的同时,滨水空间功能品质该如何提升,还需要在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实施、高水准运营维护等方面下一番苦功。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要树立底线思维”“推进可持续开发建设有赖于机制创新”“公共空间配套服务要以人为核心”……前不久,在市政协组织的一场专题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们聚焦“建设好滨江公共空间,把‘工业锈带’改造成‘生活秀带’”这一主题,从完善规划建设顶层设计、创新可持续开发政策机制、丰富滨水区文化内涵、增强日常体验度等角度,为提升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间品质贡献真知灼见。“政协委员和广大市民群众一样,对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开发十分关心和关注,多年来通过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提出过不少高质量的建言”,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在主持会议时说,“市政协历来重视一江一河沿岸开发建设,会前专门组织政协委员对本市滨江公共空间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视察,在此基础上召开专题协商会,再次就这个议题进行充分建言。”市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受邀到场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并对委员关切作出回应。
      
       设置开发底线 四个“坚决不做”
      
       如果说城市管理是“绣花”,那城市滨水空间建设则被政协委员比作是“琢玉”,需要的是独具匠心、精雕细磨,来不得一丝马虎。一江一河两岸的开发建设要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功能定位和标准规范,并在实施过程中处理好规划管理和建设管理的关系,是不少委员达成的共识。上海已对2018年-2035年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编制了专门规划,并出台了相关工作指导意见,其中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定位、结构布局等都有详尽的描述。在陆月星委员看来,上海的滨水空间建设已有良好基础,当前上海正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大家对一江一河沿岸开发充满了畅想和期待,这个时候,更需要保持定力,冷静思考,不仅要考虑“能做什么”,更要考虑“不能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耐心打造出精品。“要适当设置一些底线”,陆月星委员强调了四个“坚决不做”,即影响生态环境的坚决不做、影响历史风貌的坚决不做、影响整体景观的坚决不做、影响安全保障的坚决不做。而对于建设时机尚未成熟,短时期内难以定夺的情况,他也提出了四个“暂时不做”,即争议较大的暂时不做、投入过大的暂时不做、技术不成熟的暂时不做、管理不匹配的暂时不做。此外,守住底线,不仅需要规划保障,还需要强有力的法治保障,陆月星委员还建议针对一江一河保护和发展,适时启动立法调研,尽早制定出台综合性法规条例。
      
       “一时没有经典作品,倒不妨留白,为我们的后代留一些创作空间”,徐力委员建议,严格把控一江一河两岸的新建建筑。他认为,滨江带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展示城市风貌的最佳空间,必须拿出符合时代特点、上海地域特色的精品,要经得起历史的沉淀。
      
       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较为开阔,与此相比,苏州河沿岸可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尺度已经相当有限。凤懋伦委员直言,如果没有科学的统筹规划引领,苏州河整个岸线景观就会出现不协调的问题。他建议,要对整个苏州河流域的开发制定总体思路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各个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演绎和细化,落实具体开发项目,确保岸线整体风格的统一。
      
       遵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城市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也应充分听取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蔡放鸣委员建议,对滨江新建项目采取公开公示制度,便于全社会发表意见和进行监督。
      
       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制强化功能
      
       有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市区两级政府在滨江公共空间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但目前产出还不大。骆新委员指出,滨江公共空间运维成本高,一味依靠公共财政并非最佳方案,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社会投资,并在服务民生需求的同时,充分挖掘商业价值,以保障滨江公共空间未来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他建议,梳理市区各级专项规划和政策,形成统一的滨江开发建设政策依据和标准,解放用地瓶颈束缚,建立完善土地增值反哺机制,对滨江开发带来土地增值,按一定比例反哺公共空间建设和运营,通过设立定向基金等方式持续投入。
      
       在杨文悦委员看来,滨江公共空间的释放,涉及到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等不同主体。那么,多元主体释放空间后,在土地二次开发过程中,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委员给出的解答思路是,推动建立多元主体合作开发机制,市级牵头部门应积极协调共同开发中各方主体的责权利,尽可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童继生委员则提出,滨江建设涉及不少传统制造业市属国企的转型,有些企业服从滨江贯通全局,在土地置换、厂房及设施征用等方面承担了责任,希望完善相关利益补偿机制,支持此类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曹建华委员提出,一江一河综合管廊建设,涉及开发和使用单位较多,建议对开发过程中的普遍性流程进行梳理,形成可供各方参考的解决方案模板。
      
       要实现滨水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建设,除了创新机制,还需要强化功能。姬兆亮委员认为,要强化黄浦江两岸经济发展带功能,“产业形态可以不断更新、升级,但经济发展功能始终不能落后”。石宝珍委员则给出了具体设想,她建议,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契机,在滨江全区域设置体验中心,比如,国别体验馆、“一带一路”国家展示馆等,探索布局进博会滨江分会场和市内免税店或离境退税店,长年提供展示、交易服务。同时,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拓展一江一河水上旅游项目,将目前黄浦江、苏州河水上游线路向上游太浦河、吴淞江拓展,连通上海与苏杭太湖、钱塘江等水网景点,打造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水陆结合文旅产品。
      
       “还江于民”,是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开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公共空间应具有全人群、全气候、全时段的特点”,王洁委员建议,在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引入精细化要求,多一些体现城市“温度”的元素。比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监管,应注重细节设计,真正让无障碍设施方便好用,体现对残障人士的呵护。蔡永洁委员建议,适当放宽滨江地区建筑规划密度,为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创造条件,加大对周边地区商业、交通、停车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让人来得了、留得住,增强市民对滨江公共空间的日常生活体验感。此外,委员们还建议,可以通过策划浦江文化秀,利用滨江商务商贸、餐饮等资源,探索首店经济、首秀经济,举办精品发布会、全球电竞节等方式吸引人气。
      
       保护工业遗存或成申遗突破口
      
       一江一河沿岸,承载着太多有关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历史记忆。以杨浦滨江岸线为例,这里有始建于19世纪80年代的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水厂,有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杨树浦煤气厂、原十七毛纺厂,不少在当时都是“中国最早、远东最大”。杨浦滨江岸线,不仅见证了中国和远东工业的起步,还引领了中国工业的发轫。
      
       吴榕美委员长期关注一江一河沿岸的工业遗存保护利用,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岸线相继贯通开放,让她振奋不已。“如果没有杨浦滨江段的改造理念和成果,上海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本没有可能”,吴榕美委员认为,杨浦滨江沿岸2.7公里贯通区域,开创性的将滨江工业区原有的特色空间重新融入城市生活,为保护和改造作出典范,或能成为上海申遗的突破口。她呼吁,滨水空间开发要做到尽可能保护保留沿岸工业遗存的原有厂房、原有设备,尽可能不做破坏性改造,建议每当一个工业遗存改造时间确定后,可向社会公开征集老厂房相关物件,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工作场景照片和故事等,并开辟纪念厅或纪念墙用以展示。
      
       卢永毅委员则认为,上海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除了要有顶层设计,还要树立顶层认识。曾经的“工业锈带”经过改造,已然成为承载文化遗产的一个“带”,包含了自然、历史、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因素,不仅体现海派文化,还连接着江南文化。对一江一河沿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应从这样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和细化,才能更加突出系统性和整体性。
      
       2个小时的专题协商会,14位政协委员直抒胸臆,热议中不乏冷思考。特别是委员们提出的关于适当设置开发底线、通过强化功能丰富配套吸引人气、高度注重工业遗存保护等建议,都获得了到场参与协商的市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赞同。副市长汤志平在回应政协委员意见建议时,回顾了一江一河开发建设的艰辛历程。“黄浦江贯穿整个上海市中心,但在2002年以前,上海市民真正能亲近黄浦江的岸线,只不过2公里,经过17年的努力,黄浦江岸线45公里贯通,着实不易”,汤志平说,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让我很受启发,我们带回去仔细研究,共同把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