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3-01 第26,42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8版:圆桌论坛

经济活力是关键“免疫力”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无数企业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当下战“疫”进入了关键期,经济活力同样是关键的“免疫力”。面对疫情防控的影响,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出招支持企业稳定经营,企业自身又应当怎样应对挑战,乃至寻找到新的商业机会?本期管理学家圆桌谈,我们邀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四位学者,听一听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和建议。
      
       ■本报记者 唐玮婕 王嘉旖
      
       疫情防控“考”出企业创新担当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从积极面来看,本次疫情防控倒逼出的诸如“云办公”这类新经济模式,未尝不是一次企业重新思考全新商业模式、运作方式的良机。
      
       苏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这场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里,没有人是旁观者。对于担起经济建设重任的广大企业而言,这更是一场硬仗。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苏勇表示,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光靠个人的力量十分薄弱,需要企业发挥好组织力,避免进入“组织懈怠”的不良状态。只有凝聚起广泛共识,才能动员起更多员工的积极性,共克时艰,打赢这场战“疫”。
      
       “突然爆发的疫情,正将企业自动化、信息化以始料不及的速度和前所未有的压力推至每一位企业家面前。拿出冒险精神、创新担当,或许此次危机,也能成为机遇。”苏勇说。
      
       企业要给予员工更多支持
      
       2月10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工首日。以此为起点,许多企业正式从前所未有的超长春节假期,逐步转换至恢复生产运营的正轨。
      
       “虽然企业宣告正式复工,但从四面八方陆续返程的员工是不是已经调整好了状态呢?这是企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经过调研后苏勇发现,疫情当前,一些员工会带着各种各样的不安情绪和思想问题,对企业下一步发展,也存在各种疑虑和迷茫。 “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员工个人的力量十分微弱,因此对企业依赖性更强。此时,复工企业更要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来给予员工更多支持。”苏勇表示。
      
       已复工的企业根据自身物资储备,给予员工数量不等的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这是从物质层面为员工树立起积极印象。此外,企业还应更好地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可以适当引入心理干预,解决员工心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下同欲者胜”。疫情当前,这未尝不是一次巩固企业文化的最佳时机。只要成功凝聚起员工共识,大家一起同心协力,企业必能战胜危机,共克时艰。
      
       维持现金流是重中之重
      
       在苏勇看来,对企业而言,维持必要的现金流是当下的重中之重。“现金流就好比人身上的血,如果现金流断了,企业也就垮了。”
      
       苏勇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企业要争取做到应收资金尽收,能暂缓支付就尽量暂缓,并全方位开源节流,大力压缩成本和各种费用开支。同时,最大程度利用好各地政府相继出台的扶持政策,寻求金融机构和政府的帮助。那么,企业便能挺过这段阵痛期,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苏勇看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困难并不鲜见。不过,当务之急是要先盘清家底、研判形势。他还从与一些企业家的访谈中得出了这样的判断:大多数企业仍有一定积累,只要紧缩开支,多方挖掘融资渠道,保证现金不断流,就会有生存空间。
      
       倒逼商业模式加速创新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苏勇认为,从积极面来看,疫情防控倒逼出的诸如“云办公”这类新经济模式,未尝不是一次企业重新思考全新商业模式、运作方式的良机。17年前的那一场非典疫情中,阿里巴巴嗅到商机、一跃而起,最终成就了如今难以撼动的商业帝国。
      
       “在此次艰难转型中,我们也应当看到更多前行的希望。”他认为,“云办公”的诞生其实是让一些此前拥抱互联网仍不够紧密的传统企业,再一次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为避免人群密切接触,远程办公、网上作业、电话会议、新技术营销等各种方式都已高效运用。在非常时期,这是企业的无奈之举,但从长远考虑,这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思维的方式,未尝不是企业经营中的“上策”。
      
       以门店体验为主的西贝餐饮,为形势所迫,掉头搞起了外卖生意。这本是无奈中的自救,但每天蹭蹭上涨的营业额,也喻示着这可能是它拼杀出的一条光明路,继而成为企业全新的盈利模式。在线上线下提前布局的盒马鲜生,在此次疫情中大放异彩,适应了特殊时期消费者需求,不仅赢得收益,还收获了口碑。
      
       苏勇认为,对工人必须到现场的制造型企业而言,企业家同样可以以创新精神、超前思维应对此次疫情。比如,思考如何进一步运用大数据和机械化操作,在疫情蔓延时期减少人员密集接触。
      
       企业从危机中学会持续反思
      
       企业家需要从危机和应对中学会持续反思,一个企业家自省的能力和企业不断的否定自我,与企业提升核心能力息息相关。
      
       孙金云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此次疫情防控来势汹涌,我们要看清经济运行的大势,然后再看看到底企业内部有些什么问题,再找到针对性的对策。”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金云表示,企业家需要从危机和应对中学会持续反思。“一个企业家自省的能力和企业不断的否定自我,与企业提升核心能力息息相关。”
      
       根据孙金云的分析,对于不同的行业来说,疫情防控产生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几乎不受任何影响的行业,比如说水、电、煤气,甚至还有一些常用慢性病的药物生产,这些需求非常稳定。
      
       第二类稍微复杂一点,这些行业会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迎来一个需求急剧的爆发,随着疫情防控结束,需求就逐渐消减了。在这类产品或者行业当中又分两种情形,一种是低值高频消费的产品,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酒精,以及一些清洁用品等;另一种是高值低频消费产品,比如呼吸机等医疗设备。
      
       第三类会在疫情防控发生时受到影响,但只要疫情防控结束,马上会面临着一个报复性反弹。首先是餐饮,餐饮会迅速迎来消费需求反弹;还有健身,健身房的生意肯定会好起来。当然,在反弹性需求集中爆发后,这些行业最终也会回归正常的状况。
      
       第四类短期有影响,但后期会快速回归正常。例如,线上买菜等这类基本需求,疫情防控结束后恐怕不会再出现持续性的需求增长。所以说有些行业即使受到了疫情防控影响,也会很快回归正常。
      
       第五种类型是短期内就爆发增长,后续依然会有持续一段时间的增长趋势。这是这段时间内真正遇到“爆发”机会的行业,包括网上办公、互联网教育等。
      
       第六种类型的需求曲线像一把勺子,当下会受到的影响,接下来会经历一个缓慢恢复的过程。“这些是我们应该去重点关心、支持的行业企业。”孙金云表示。
      
       “面对疫情防控,中小企业面对的核心挑战,就是要生存下去,”孙金云给出三条具体的建议:
      
       首先是调整组织目标,测算一下企业的极限生存时长,短期内现金为王。
      
       其次是中期考虑能力的提升。他建议可以先找一项:“你在哪项能力上面能够获得突破,接下来三五个月的时间里面,就集中力量突破一个能力。”
      
       第三要考虑组织效率的提升。“以往我们看到太多中小企业同质化发展,只知道强调规模,不知道强调效率,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转变思路,要在效率方面做改进。”孙金云表示,提升效率可以用愿景期望对标的方法——找一个周边效率最高的同行,“不要去找最大的企业,而是找最强的企业看看,寻找差距,努力实现对标。”
      
       中小服务企业最需要“撑一把”
      
       稳住服务业相当重要,尤其是要稳住服务业中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疫情面前,企业靠自身的努力可以减少一部分损失,但这还远远不够,国家和地方要尽快出台应急性的服务业支持政策。
      
       芮明杰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本次疫情防控的特点,决定了服务业会受到一定冲击,需要及时采取积极的对策,避免进一步波及相关的制造业,乃至部分农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认为,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尽快出台支持服务业的针对性政策,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应对,包括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用工策略、降低成本开拓新业务,想方设法,抱团取暖。
      
       尽快出台政策应对短期冲击
      
       芮明杰表示,“服务品的特性一是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消费的过程,即同一性;二是不可储存性,即服务品一旦生产就必须消费,所以它是不能够储存的。服务品的生产不像制造业的工业产品的生产,是不可能先生产储存服务品,然后等待疫情防控过后再分销给消费者消费的。本次疫情防控的特点,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会在短期内受到巨大冲击。”
      
       具体分析来看,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公共场合集聚和线下的接触目前都需要尽量避免,人们减少外出、减少集聚,带来直接的影响就是居民消费需求会降低,包括旅游、交通、宾馆、餐饮、购物、娱乐、健身、车辆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因为对这些服务行业需求的减少,还会关联至这些服务行业的上游产业,包括宾馆用品生产行业、旅游用品行业等。与此同时,相关制造业的产品也难免被波及,例如短期内人们可能减少对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用电器、手机等等的购买。
      
       “因此,稳住服务业相当重要,尤其是要稳住服务业中大量的中小企业,”芮明杰建议,国家和地方要尽快出台应急性的服务业支持政策,“在疫情防控面前,企业靠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减少一部分的损失,但这还远远不够。”
      
       不同服务行业要有针对性支持
      
       事实上,目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已经积极行动了起来:上海2月8日发布了支持服务企业的系列政策,苏州也开始出台政策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支撑性帮助等等,这些都将对企业的稳定运营起到非常有效的帮助。
      
       在此基础上,芮明杰认为,国家层面也可以考虑出台稳定服务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对服务业中受疫情防控影响更大的行业,包括旅游、交通、宾馆、餐饮、购物、娱乐等,设计出台一揽子政策。例如税收返还、失业救济、租金减免,资金支持、创新鼓励,公共网络平台使用等政策,切实稳定服务业发展,稳定服务业中小企业与相应就业人员,为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芮明杰表示,服务业是一个十分庞杂的大类产业,我们称之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内许多服务行业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民众的有些服务需求是可以替代的,如餐饮;有些服务需求如旅游等暂时不是“刚需”;而有些服务需求是必须的如水电煤、生活物资供应等,为此政策执行者需要有针对具体不同行业的应急方案,尤其要积极主动对不同行业中小服务企业的困难进行有效协助,提供应急政策的咨询、帮助。”
      
       为此,他建议成立一个临时的应急领导机构进行统一指挥,帮助服务行业的中小企业去应对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
      
       更多企业可主动而为“抱团取暖”
      
       “在出台服务业支持政策的同时,政府还是要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应对近期疫情防控的影响,”芮明杰认为,这方面企业可以主动而为,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用工策略、降低成本开拓新业务,想方设法,抱团取暖。
      
       例如,可以鼓励企业从集中未隔离式生产与服务,调整为分散隔离式生产与服务;从互联网线下的分销经营,调整为互联网线上分销经营;调整或延期正在投资的项目,以观察未来市场变化以及保护资金链的安全;稳定现有的合作关系或开展更好的战略联盟以共度难关;积极探寻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市场机会等。
      
       头像素描 张旭菁 静笃题图制作 王梓含
      
       抓住不确定性中的确定商机
      
       在疫情防控影响之下,人们的需求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比如,购物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一些企业大力推广远程办公、网络会议,探索更安全的生产组织模式……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总有一些确定的机会。此时,抓住这些机会并提供解决方案,未尝不是一次商业良机。
      
       刘明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在疫情防控影响之下,人们的需求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明宇表示,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企业关键要“修炼”在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决策能力,同时提高组织适应力,“抓住不确定性环境下,满足这些‘另一种’需求的机会,就是一次商业良机。”
      
       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经济,如何做到两手都要硬?在刘明宇看来,逐步恢复生产、商贸、教学和生活秩序,保持企业物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通畅,其实正是为更好地战“疫”储备必要的养分。
      
       不久前,上海市嘉定区与江苏省昆山市签定了一份《嘉昆两地联防联控备忘录》。自2月14日起,双方将携手“跨省作战”,在严控疫情的基础上,方便两地居民跨省上下班通勤,帮助两地企业复工复产,竭力降低疫情防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这也充分发挥出了长三角地区联防联控优势。
      
       “在从严防控的基础上,畅通跨区域流动,这是抓经济发展非常关键的一步。”刘明宇表示:“协调各地防疫政策、恢复生产节奏,其实是为了让产业链上下游更畅通。对一些外贸企业而言,中介服务机构无法复工,有可能会直接导致其涉外业务流程中断。因此,保持区域间防疫节奏趋同,也可以确保产业链重新运转起来。”
      
       从企业层面的角度来说,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犹如一场“黑天鹅”事件——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考验的正是企业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与处乱不惊的应变本领。
      
       刘明宇表示,除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企业帮扶,以缓解疫情防控对经济的冲击外,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企业自身提高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决策能力,同时提高组织适应力。
      
       对企业来说,在疫情防控影响下,现有的商业模式的失灵,的确让人着急,但危机之中,新的模式也会“应运而生”。比如,购物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由此带火了叮咚买菜;学校不复学,许多在线课程服务器因在线人数太多而崩溃;一些企业大力推广远程办公、网络会议,探索更安全的生产组织模式。此外,许多企业趁此机会加大市场研究力度、增加研发投入、抓紧员工培训,为复工后的竞争发力做好充足准备。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总有一些确定的机会。此时,抓住这些机会并提供解决方案,未尝不是一次商业良机。”刘明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