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1-18 第26,38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愚园路提升了生活形态,更营造出适合文创产业发展的生态

城市更新激活百年小马路的新产能

位于愚园路1088弄(原长宁区医药职工大学)的“愚园公共市集”。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如果愚园路有张名片,你希望递达面前的是哪一种“抬头”?
      
       居民们说,这儿留住了烟火气息,也交织进越来越多的空间美学、生活美感;
      
       创业者说,通衢与静谧间滋养出一种“恰到好处”,生活与工作并行不悖;
      
       路人游客眼里,这儿处处都似“时光机”,在镂刻进光阴的百年相册中,随时探寻故事,更创造故事……
      
       没错,这生动的每一面,都是当下的愚园路。
      
       城市有机更新下,这条百年小马路在近年间逐步改变了沿街业态,提升了生活形态,更营造出丰富的产业生态。社区、园区、商区彼此相融共生,小马路就此有了全新神态。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既是发展的落脚点,也是重要的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推进中的城市有机更新,为这两者提供了链接点和最佳实践载体——一方面强化民生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在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上做更大文章,把保障改善民生与释放内需潜力紧密结合。更新腾挪之间,释放出一种新气象:承载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承托起一座城市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一方活力街区,其“活力”二字意味着:生活是欣欣向荣的,业态是勃发有产出的。数据显示,目前愚园路集聚了商铺108家、创意类企业40多家以及两个创意园区和商务楼,去年落地税收超过6亿元。整个2019艺术季有超过27万人次参与。
      
       2020年,百年愚园路将启动打造“全域旅游”,吸引更多市民和国内外游客来此续写新篇章。
      
       21户挤在一幢历史保护老房里,生活怎么改善
      
       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曾是这条马路上响当当的里弄之一,这儿居住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爱国人士杜重远、电影演员祝希娟等各界名流,也因建筑风格独特而成为“历史保护建筑”。现今,这条里弄内75幢历史建筑中居住着405户家庭,最多的一幢挤着21户,是整个长宁区居住密度最高的历史建筑——仅凭这个密度,就足以表达生活于此的种种尴尬和“迁就”。
      
       前两年,岐山村实施外立面修缮、架空弱电线缆入地等工程,里弄面貌重回90年前初建成的模样。但调研走访中,群众反映还是“差一口气”:老房内部公共空间少,生活功能更待提升。
      
       于是,“社区营造”来了。聚焦老洋房内部空间改造试点,去年以来,江苏路街道引进社区营造专业团队,琢磨起老宅内部微更新、里弄公共空间的改造开放。从先期调研、方案拟定,到落实施工,全程发动居民参与,在充分讨论中消融分歧,达成共识。
      
       公共灶台怎么合理排布,如何让楼顶晒台充分赋能,怎样打理一楼小花园?居民们的协商过程从一开始的“吐槽大会”渐渐转为“共商对策”。经过各方近半年的反复沟通协商,试点楼栋内部经过点滴“营造”与改善,成了坊间争相参观借鉴的样板。一个由多方力量共同组成的“弄堂守护会”也酝酿成立,为老洋房内部更新争取更多支持。
      
       “社区营造”给街区迭代带来无限可能
      
       当然,这一场“社区营造”的最终目的远不止凝聚人心,“要让各方都对老洋房弄堂的改变充满期待,更看到整个街区的无限可能”。
      
       江苏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这样注解“无限可能”——尽量达成城市发展与市民居住的动态平衡,最终创造出多元、包容的城市空间环境。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真正影响城市格局的是深刻的经济转变。因此,相较于利用技术方式解决改造中的现实问题,更为困难的是:在整个街区、社区中营造出一种相互的“联结”,形成彼此的常态化支撑系统,为整个街区的产业和经济迭代释放源源不断的潜能。
      
       纵观国内外城市,这样的更新模式不乏成功案例。比如,以点状的老屋活化,诱发老屋间的串联,形成网络,不断扩大社群在地的联结及影响力,一方面实现文化延续,同时彼此通过“联结”带来持续的人与活动,产生经济效益。
      
       从这个角度看,岐山村的这次“社区营造”正是打造出了这样一种“联结”与支撑。
      
       江苏路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这样举例:比如,岐山居委会作为街道第一个现场管理(OSM)系统导入试点居委会,压缩了居委会办公场地,腾出更多空间开放给居民使用;承接愚园路“一体化管理”的公司主动提出要为这条弄堂提供物业服务,解决原先弄堂内保安脱岗、清扫不及时、停车无序等难题;一旁的愚园公共市集内有商户主动开放“长者餐桌”,为社区老人就餐提供优惠……越来越多人们愿意跳出自家居民楼、办公楼和小店铺,积极认领社区事务,为整个街区发展出力。
      
       更新腾挪间,充分释放需求和产能
      
       “一座能让人深爱的城市,一定不只有高楼耸立,更应有生活的温度和触手可及的美好……”愚园路1032弄弄口,梧桐树下,这句“镂刻”在里弄围墙上的艺术字体,印证了一方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的思索,更印证了一座城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对于“民生”和“产业”的深入思考。
      
       民生既是事业,也是产业。
      
       放眼全球,为激活历史街区的活力与繁荣,上世纪60年代,英国曾启动社区邻里活动,公众积极参与社区设计,保护地区景观及街区精神文化。这其中不仅有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及政府补贴的助力,更引导开发商参与,为旧社区注入新功能,激发其自身的经济活力。
      
       再看上海,近年来通过城市更新,释放出的空间“很大”,释放的产能和需求更不容小觑。比如,通过零星地块旧改“置换”开发的丰盛里,位于南京西路历史风貌区,保留原有建筑风貌,按照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特色打造特色建筑群,呈现了一方具有海派文化特征的城市新空间,成为时下颇受人们喜爱的商业新空间,去年营业额接近2亿元。
      
       腾挪之间,也释放出产业升级的空间。杨浦区长阳创谷创新创业园区,从一度被废弃的老厂房化身为绿意盎然的创业街区,集聚了300余家创新创业企业,约2万人在此办公,入驻企业年总产值达35亿元,平均每平方米产值达6万元/年。
      
       当下,愚园路街区也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新产能、新空间。负责愚园路开发及一体化管理的弘基公司透露:这儿很受各类文创企业、时尚潮店、联合办公等青睐,更是构建起一套稳定的“支撑系统”——政府城市更新资金、社会资金支持、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旧空间新功能开发后的收益反哺等;专业化的社会组织、营造团队则助力居民进行有温度的改造与经营,传承了老建筑遗产,保育了社区文化精髓,真正让一方街区有了接驳时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