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1-13 第26,37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触云端通居村,申城畅享“文化小康”

紧扣均衡、效能、高质量,上海全域基本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相关满意度评估综合得分超90分

去年一年,静安区文化馆开展各类文化活动7400场,馆内参与市民约50.80万人次。 (静安区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当下,上海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从“十二五”时期末的0.15平方米增加到0.2平方米。这个看似微小的剖面面积,其纵深却非同寻常——你可借助云端平台,根据需求实现“点单式”“订单式”文化资源及内容配送;中心城区出门十分钟就可轻松“接驳”上高配置的公共文化设施;那些散布在街镇、村居的客堂间、睦邻点,点缀在商圈楼宇、滨水岸线的城市书房、望江驿等,时刻传神地演绎着一座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友好度”和“可触及”。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实现“文化小康”、体现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主动对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东部)标准,全域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期,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专家组赴申城八个区27个点位实地考察评估认为,上海全域基本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委托第三方开展的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满意度评估综合得分超过90分。◆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借助现实设施和云端载体,走通“最后一公里”
      
       拥有131万常住人口的杨浦区,是上海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依托公共文化资源平台,逐步积累起“社区文化兴趣趋向”的大数据,过去的“场内小聚”转为更多的“网上共享”。
      
       2019年,杨浦区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网上直播观看达1770万人次,“文化杨浦云”覆盖全区12个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上线率100%,发布各类活动近万场次。
      
       借助于布设均衡的文化空间设施以及通达可及的云端大数据,上海实现了各类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真正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目前,上海建立起全国首个数字文化服务的地方标准“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服务规范”,形成“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相关统计显示,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已建成23座,街镇图书馆216座;市、区两级文化馆24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16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5546个;东方社区信息苑311个;美术馆89家;博物馆131家。“十三五”时期,在规划建设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等重大文化设施的同时,上海积极拓展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助力公共文化资源及服务的优化整合与均衡发展。
      
       为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上海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发展等工作目标。在公共文化四级配送体系中,以区域人口为基础进行分配,重点向远郊地区倾斜,着力化解远郊地区资源相对稀缺的矛盾。截至目前,上海远郊地区配送额度占全市配送总量的20.3%,与市区人均配送量的比例为2∶1。
      
       以供给侧改革,实现更高层级社会化“大循环”
      
       2019年春,一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与旅游产品采购大会在长宁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共文化机构突破部门、系统和地域局限,以更大格局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两天会期共吸引240家参展单位、1500家采购主体、1万余人次参与,现场成交意向金额达1.04亿元,首次实现跨区域举办、市区联手、长三角地区联动。
      
       近年来,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的基础上,依托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上海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站在更宽广的平台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供给侧改革,也实现更高层级的“大循环”。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行21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其中,超过90%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企业、社会组织、群众文艺团队等各类主体参与整体运行或部分项目管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市区两级注册文化类社会组织达1200余家,较2015年增长近30%。2019年,参与全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的主体中,共有包括国有院团、行业协会、民营院团、民非组织、社会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主体约600家。
      
       以上海市民文化节为例,这是上海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所搭建的重要平台。创办至今七年来,累计开展活动近25万项,每年举办各类市民文化艺术赛事,发挥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市民自我展示、公众艺术普及、涵育区域特色文化等功能,累计服务市民超过1亿人次,成为上海重大文化品牌项目。
      
       树立大文化发展理念,推动跨部门跨领域共建共享
      
       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二字,近年来上海创下了多个“第一”:率先推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举措;率先形成全市统一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平台,在四级配送网络实现“点单式”“订单式”服务;率先建成省级区域全覆盖的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文化上海云”,等等。
      
       为加强精准化供给,全市设置5000余个市民文化需求二维码,形成“需求地图”。“文化上海云”注册用户已超过500万,线上场馆4000余家,平台日均浏览量达50万人次。依托“文化上海云”平台,申城正积极探索面向居村的“文化云盒”,用户既可选择云盒集成的文化资源,也可上传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目前,“文化云盒”已在1150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内完成铺设。
      
       以效能促活力,更以机制强保障。当下,上海正树立大文化发展理念,推动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跨部门、跨领域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在全市层面,上海成立了相关联席会议机制协调推动各项工作。目前,已完成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全覆盖。完成58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建立以理事会制度为标志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实践多方共同议事、咨询和决策机制,推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独立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新机制。在基层,全市21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均成立社区文化群众议事机制,建立由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第三方、市民和媒体等共同参与的多维监管评估机制,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