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庆新中国70华诞。
“我从小就有个愿望,希望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送给盲童当一双明亮的眼睛,让盲童看到这美丽的世界,让盲童过上没有黑暗的日子,让盲童可以看见世界的梦想实现。”泰戈尔的这一诗句,镌刻在上海市盲童学校内的文脉廊内。
近年来,盲校人在迈向“世界先进、全国一流”的航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先进理念为帆、先进课程为舵、先进设备为桨、先进师资为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活动,锻造出一个个让世人惊艳的成果。
手擎火炬的盲校人,由此点亮了盲校孩子的人生。孩子们增长了知识,获得了技能,完善了人格,融入了社会:残奥会冠军、盲人大学生、翻译、钢琴调音师、中小学教师等专业人才,陆续从这里走出,成为自食其力、奉献社会的劳动者。
1 先进理念,点亮人生
“在美国的特殊教育中,特殊学生被视作是上帝派来的天使,特殊教育的老师是一份非常崇高的职业,是在为天使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他们手擎火炬,点亮他们幸福的人生。”
——上海市盲童学校校长徐洪妹
1912年成立的上海市盲童学校,是上海唯一一所招收视力残疾学生的学校。在百年时光的砥砺中,该校逐步形成涵盖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及职业中专各学段,盲、低视力、多重残疾三大板块在内的视障教育体系。在全国盲校中,学制最长,体系最全。
学校在分析百年名校历史和盲校学生特点后,逐步提炼出“点亮人生”的办学理念。最近5年来,这一办学理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指导着盲校人手擎火炬,点亮学生的幸福人生。
“点亮人生”,就是通过医教结合、针对差异的方法,关注盲童的生命价值,引导他们去感知、理解、珍惜生命,在教育中传递知识、培养技能、挖掘潜能,点亮盲童心中自强不息的明灯,让盲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看到美丽世界,让每一个盲童鲜活的生命由“活着”走向“活好”进而升华为“活出价值”。
“点亮人生”的目标,则是培养“残而有为”的现代化学生,成为基础扎实、个性突显、人格健全、适应社会的学生。“基础扎实”,就是掌握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视觉缺陷补偿的基本技能;“个性突显”就是具有音乐、体育、手工、职业技术等一技之长;“人格健全”就是正视缺陷、乐观向上、自强不息、意志顽强;“适应社会”就是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关心和了解社会,最终融入社会。
确立了先进的理念和目标后,盲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并将之系统化地运用在校园文化、课程教学、德育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并达到课程先进、设备先进、师资先进的一流办学水准。
2 先进课程,开发潜能
“我上初一时还不敢独自外出,在学习完定向行走课程后,我学会了盲杖使用、听声辨位等技巧,可以利用路标、环境线索独立出行了。现在,我可以一个人搭地铁和高铁,回到无锡的家。”
——上海盲校一名17岁的初中生
随着视障儿童的障碍类别多样化、障碍程度严重化,以集体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视障教育已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构建视障儿童个性化教育康复实践模式,提高视障教育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医教结合、按需施教”的课程理念,上海盲校从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构建出共性课程和个性课程并存的课程框架。其中,共性课程主要有幼儿园课程、多重残疾课程、九年义务制教育课程、高中课程、中专职业教育课程等。而作为特殊教育学校,个性化课程成为重中之重。
经过大规模调研,盲校的个性课程确定了“缺陷补偿、开发潜能”的宗旨,并将课程设置为五大类:
■补偿类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剩余视力、听、触、嗅等其他感知觉通道获取信息,并借助盲文、印刷字和各种辅助性技术,满足学习需要和沟通交流。
■康复类课程:借助专业技术手段帮助视障学生改善障碍对其生活及学习的影响,或促进其某些相关领域更好地发展。
■功能类课程:考虑学生本身能力和在适应环境上的独特需求,开展培养实际生活中重要且必备的活动与技能。
■保健类课程:为了保护和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特长类课程:对有一定天赋或强烈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并创造各种展示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根据课程体系,盲校成立了11个课程小组,在原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参照美国和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盲校课程体系,开发出符合视障儿童需求的视功能康复、定向行走、运动康复、言语语言康复、感知觉康复、认知康复、心理康复、社会适应、职业康复、作业康复及保健等11门特色课程。
历经8年研究和实践,涵盖上述11门课程的“视障儿童个性化教育康复实践模式的研究”,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该研究取得了五项重要成果:构建了视障儿童个性化教育康复实践模式,满足视障儿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康复需求;建立了包括教育康复课程方案、11门教育康复课程指南及相应教材在内的视障儿童个性化教育康复课程体系;搭建了满足视障儿童个性化教育康复需求,具有支持服务、培训、教育教学资源收集等功能的视障儿童教育康复电子平台;编撰了涵盖11个康复领域,涉及到不同学段、年级和安置形式共51篇个案研究的视障儿童教育康复案例集;组建了包括教师、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员在内,多种方式结合的专业化教育康复队伍。
由此,视障儿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获得明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同步提升。
3 先进设备,医教结合
在《种子嘟嘟会变成什么》的故事书中,每一页上都贴上了某个实物或实物标本。在《认识数字触摸书》和《10以内加法触摸书》书中,每一页都贴了相应数量的物品,把普通图书中的图画换成了可以触摸的物品。
——上海盲校的直观教具
直观教学在视障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运用直观教具更是不可或缺。盲校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辅具方面,曾经创下辉煌历史,生物、数学、物理等各类直观教具达到600多件。
时光荏苒,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视障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上世纪50年代开发的部分教具要么损坏严重,要么材料简陋,需要改进或者二次开发。
为此,盲校成立了“百变工坊”教具制作中心,改制和研发目前教育教学迫切需要的新教具;把新老教具重新整理分类,并附上使用说明等信息,逐步形成了盲校的教辅具系统蓝图,值得一提的是,盲校重点探索了“改制和自制适合视障学生的图书”。
比如《种南瓜》的经历故事盒。在故事盒里,有故事书文本、相关录音、一小袋南瓜子、一包土、小铲子、小水壶、一小截南瓜藤(模型)、一个小南瓜等。老师讲述或播放录音,当故事讲到与某个物品相关的情节时,如“要浇水”,就拿出“小水壶”跟学生一起做出浇水的动作。
通过类似的直观教学,视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认识周围的物品及其功能,丰富言语刺激,激发语言表达欲望。
根据“医教结合”的理念,上海盲校还搭建了个性化教育康复电子平台,该平台是精准化实施视障儿童个性化教育康复的数字载体。
在盲校的康复楼内,世界领先的康复设备比比皆是。使用时,教师利用内置模块自主发起筛查与评估,准确把握学生个性化需求,自动生成个性化教育康复评估报告;随后,再依据评估报告制定教育康复方案,采用资源库自动推送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个别化训练,并对阶段性训练结果精准化再评估,直至达成训练目标。
最近5年来,盲校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直观手段,建设数字化校园,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设特色项目,如盲用软硬件建设、云平台开发等,通过医教结合的现代化硬件设备,形成了让视障学生边学习边康复的优质学校环境。
2017年,学校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展了基于iPad的盲校学科教学实践,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情日益高涨;去年,学校又与AMD中国公司合作,利用该公司的技术搭建了计算机实验室,方便盲童学习基础及高级编程知识。
现代科技为信息技术和学科进一步整合,以信息化为盲教育赋能。在这方面,上海盲校再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4 先进师资,国际视野
“他每天学习完后,弹琴、打鼓、吹口哨,很喜欢到学校,除非感冒没法去。他到学校了才开心。这个学校的老师们有爱心,有责任心,默默无闻,积极奉献。”
——多重残疾学生刘王力的外公
一代一代教师的不懈努力,让上海盲校脱颖而出,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此时此刻,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加强师德建设,夯实立教之基,并在教师的国际化交流能力、专业化教学水平、个性化教育模式等方面着力,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师参加盲教育教学研讨、交流会,其中,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全国、市区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参与国内外盲教育的合作项目。2018年,上海盲校和柏金斯盲校建立了一个为期四年的“多重障碍及感官缺失学生教育”合作项目。该项目由柏金斯盲校派遣专家每学期进行为期一周的师资培训。同年,学校还派遣一位教师赴柏金斯盲校学习进修一年。这些国际国内交流项目,拓宽了教师们的教育视野,学习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与此同时,学校又分板块培养,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医教结合研究生培训班、校本研修活动特别是科研课题的实践培训等方式,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大力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研水平。2016年,盲校实施“以项目研究促发展”的战略方针,从学校的“德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随班就读”五大板块着手,进行了12项综改项目研究,这一研究持续至2019年6月才顺利结束,涌现出了多个创新性、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通过分层次培养,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部国培计划、上海市名师基地、长宁区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制等培养途径,为上海盲校培养了一支骨干教师梯队。学校还开展35岁以下青年教师“未来之星”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工作室——以特级教师徐洪妹领衔,努力研究与探讨盲校课堂教学规律和特点,使工作室成为优秀教师的培养地、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孵化地。
曾几何时,盲校前辈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没有盲文书籍,他们动手抄;没有直观教具,他们动手做。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们敢于开拓;前人没有的方法,他们勇于创造。正是在这种“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坎坷、吃得起辛苦”的盲校创业精神鼓舞下,一代又一代教师薪火相传,为特殊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努力钻研,谱写着百年名校的光荣与梦想,开创着盲教的崭新未来。
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有荷马,东有左丘;皇皇巨著,光焰长留。非期骛远,立志求高;非曰能之,希彼英豪。”
——摘自上海市盲校“炼心铭”
百年历史,人文情怀,赋予了上海盲校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被盲校梳理与总结、歌颂与弘扬、传承与创新,并且将之铭刻在校内,命名为“炼心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培育师生精神、锻造师生品格的作用。
上海盲校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明确向全校师生提出要求,使每一位盲校人拥有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形成了独特的校园人文氛围。
靠近教学楼一侧的操场空地上,种着一畦畦各种各样的菜,这是盲校与辰山植物园合作,专门让各班学生“承包”的“自留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劳动技能,又能让学生体会春种秋收的快乐。
5年来,上海盲校形成了以学生“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框架,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系列化校本德育课程,让学生“树自信、增自强、懂感恩、会生活”。盲校还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培训工作室,引导班主任紧紧围绕以“自强不息”为主题内容,开展德育主题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拓展班主任交流的领域,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盲校的德育交流。
春风化雨,硕果累累,盲校人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在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多年来,上海盲校先后有94位学生分别考上华东师大、上师大、第二工业大学等,还有学生考上了香港大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学校在学前教育、多重残疾教育、视觉康复、信息技术、定向行走、随班就读、医教结合等方面继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先后获评全国残疾人康复先进集体、上海市示范性特殊学校、上海市文明校园(2017-2018年度)、长宁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市、区级的荣誉。
作为上海市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充分发挥上海市残疾人训练基地、长宁区艺术特色学校的优势,文体活动有声有色。民乐队、合唱队、踢踏舞队等都获得过全国或上海市的大奖。2015年,学生合唱队跟着彭丽媛妈妈,参加了纽约联合国邮票颁发仪式,他们精彩的表演获得了与会人士的高度评价。
学校造就了一支新时期背景下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化梯级教师队伍。目前,盲校拥有正高级教授、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一名,有17位国培对象,上海市名师培养对象1名,长宁区学科带头人3名,区教学能手10名,教坛新秀3名、一批长宁区岗位能手等。先后有多位教师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园丁奖”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上海盲校,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辐射力越来越强。该校的系列教育康复课程和电子平台在上海地区各随班就读学校得到推广与使用,惠及56所学校73名学生;国内多所盲校试用康复教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研究成果还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美国及中国香港多所盲校先后组织教师来校交流研讨。
历经岁月洗礼,尽显文脉风华。百年上海盲校接通了地气,增强了底气,焕发了生气,他们以满腔信念、满腔热情、满腔温度,帮助盲童看见世界,“点亮人生”;而盲校自身,亦在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中,正昂首阔步,向“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