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1-26 第26,329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教科卫/专题

全球最大望远镜工程后年开建

中国全程参与并扮演重要角色,将在2024年至2025年传回首批数据

       ■本报记者 沈湫莎
      
       经数年筹备,SKA(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将于2021年1月1日启动建设!记者从昨天召开的“继往开来,探索宇宙”2019年SKA工程与运行大会上了解到,作为SKA的创始成员国,中国将承担该项目总计13个大类别中的5项,特别是在工程技术、数据处理、时间同步等方面承担重要工作。
      
       为大科学项目贡献“中国方案”
      
       SKA是国际天文学家们计划建造的世界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它由2500面直径15米的碟形天线阵列(中频)、250个致密孔径阵列以及130万只对数周期天线阵列(低频)组成,接收总面积达一平方公里,整个阵列延伸超过3000公里。
      
       天线研发工作包是SKA项目中的核心工作包,建设经费预计占项目总经费五分之一。中国电科SKA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电科54所专家王枫透露:“我们的方案已被确认为SKA反射面天线唯一设计方案,一期133台天线及二期已知将建天线都将采用这一方案。”
      
       “中国方案”究竟好在哪里?王枫说,我们的天线比同类产品轻三分之一,整套天线不超过40吨,且反射面精度高。在重力、温度和风载荷影响下,首台天线主反射面的精度达到0.5毫米,副反射面精度达0.2毫米,综合性价比超过目前国际所有同类天线。
      
       “SKA是中国参加的首个从项目酝酿发起、国际组织创建及规则制定,一直到项目管理与建设——中国全程参与并扮演重要角色的国际大科学工程。”SKA中国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说。
      
       上海将争取建亚太区域数据处理中心
      
       SKA的台址位于澳大利亚、南非及南部非洲八个国家的无线电宁静区域,所有观测仪器相互之间采用高性能计算引擎和超宽带连接,并设有处理大量数据的“大脑”。一台反射面天线一次工作收集的数据就达22GB,如果要将所有的数据从澳大利亚传输到中国,所有的海底光缆都不够,因此需要建设区域中心来承担数据分析的工作。
      
       “在区域数据处理中心的承建上,上海是最积极的一个。”SKA组织政策部副主任王启明说,上海天文台作为国内牵头单位全力推进中国SKA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SKA科研团队,开展了SKA早期科学研究和我国SKA数据中心原型机的建设准备,并研制了首个SKA数据处理原理样机。
      
       9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昨天也现身会场,她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推动上海成为SKA亚太区域数据处理中心是她最大的心愿,希望中国在这一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国际合作项目上不要缺席。“现在看来,往前走应该没问题了,项目推动不易、建设不易,中国科学家应该把握住机会。”她笑着说。
      
       据悉,SKA在2021年开建后,将在2024年至2025年传回首批数据,2028年完成一期工程的建设和初始运行,二期工程的规模是一期工程的10倍,项目的设计生命是50年,其工程建设和科研研究产生的溢出效益,或将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