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0-23 第26,29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综合

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考古有新发现

       本报西安10月22日专电 (驻陕记者韩宏)日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报称,去年8月以来,为配合唐华清宫朝元阁维修保护工程,该院对骊山上规模最大的建筑——朝元阁遗址进行了发掘,目前已发掘850平方米。清理出唐代、元明等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一处,出土经火焚后的地栿、立柱及排列有序的石柱础、莲花纹瓦当、带字瓦、铺地砖、手印纹砖等。从发掘情况看,最迟在宋代,朝元阁东西两侧台阶式回廊、北部回廊已荒废不用,逐渐被填埋。
      
       朝元阁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西绣岭第三峰顶,始建于天宝二年(743年),是唐代华清宫的主要建筑之一,是盛唐皇家依山而建的大型建筑,供奉玄元皇帝(老子)、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等6位皇帝画像,相当于李唐王朝的家庙。玄宗时期,除祭祀外,这里也作为登高远望、郊游的休息之处。
      
       由于与唐王室的特殊关系,朝元阁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受到许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许多诗赋。从唐代诗人权德舆的“缭垣复道上层霄,十月离宫万国朝。胡马忽来清跸去,空馀台殿照山椒”诗句中,可看到昔日朝元阁的兴隆与没落;从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独伤千载后,空馀松柏林”诗中,可以看到唐王朝对朝元阁的重视与担忧。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隋唐研究室主任邢福来研究员介绍:“通过发掘,我们初步判断出唐代朝元阁是一组结构复杂的大型建筑,主要组成部分有高大的夯土台、左右两侧台阶式廊道、北部廊道、西侧夯土、顶部建筑、建筑内部夯土台等,结构较为完整。整体建筑应该至少有三层屋檐。立柱、地栿及柱石排列有序、结构清晰。柱础石及立柱有明柱和暗柱之分。元明时期在柱石上放置地栿,然后在地栿上立木柱。”
      
       发掘表明,朝元阁遗址为依山而建的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夯土台基东西长22.6米、南北宽15.5-16米、高5米。夯土台北侧有回廊,两侧有台阶式回廊。唐代地面普遍为夯土,中部偏东有边长6米现存90厘米高的夯土台。夯土台深入地面以下,整体高1.9米。东西两侧被后期用以安装地栿的沟槽及柱础石坑破坏,顶部与后期地面持平。
      
       发掘显示,西部台阶式回廊外柱石间保留有地栿的痕迹。从柱石观察,北部回廊为面阔5间的建筑。后期建筑基址(元明时期)整体向西移动约50厘米,面阔3间,进深3间,柱石、火焚后的地栿、部分立柱保留了一部分。柱石基本为唐代柱石再利用。清代建筑从基础看,也是一组面阔3间、进深3间的建筑。
      
       据介绍,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是一处难得的保存较为完好的皇家建筑基址,它的发掘无疑对研究中国大型建筑的结构、布局,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唐代朝元阁夯土基础保存相对完整,排列有序的柱础石对研究朝元阁的建筑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