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0-15 第26,28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2版:专版

新时代史诗般的实践,必将催生史诗性巨作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理论界文艺评论界学者读讲话、悟精髓、谈发展。
      
       在此,本报刊发六位学者的所思所得,以飨读者。
      
       ——编者
      
       新指南引领新时代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与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得到了极大激发与充分调动,当代文学从文学创作到文学生产,从文学阅读到文学传播,都在不断地发生着这样那样的积极变化,形成了前所少有的活跃而丰繁的局面。最为突出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文艺家从事创作和文学艺术界开展工作的轴心与重心。“以人民为中心”,包含了“表现人民”“激励人民”“服务人民”等诸多方面,这使文艺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文艺与人民无处不在的密切关联。五年来,作家艺术家们把深入生活、阅读时代作为创作的必修课、文学的基本功,纷纷到基层兼职和挂职,深入了解和切实触摸正在“进行时”的时代生活。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批反映生活新变化、富有时代新气息的优秀作品。报告文学有何建明的《浦东史诗》、纪红建的《乡村国是》、宁肯的《中关村笔记》、徐剑的《大国重器》等,长篇小说有关仁山的《金谷银山》、陈毅达的《海边春秋》、老藤的《战国红》、赵德发的《经山海》等。这些作品都跟改革开放40年的“新史诗”密切相关,是作家在创作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新成果。
      
       第二,“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进而构筑我们时代的文艺高峰,成为作家艺术家们的自觉追求。这些年,从创作者到评论者都在深入思考“有‘高原’缺‘高峰’”的现实问题,并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对于打造“精品”的意义的认识。一个看得见的事实是,在近年的文学创作中,更多的作家都更为注重精雕细刻,更加追求精益求精,使作品尽可能接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高。这在2018年的长篇小说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梁晓声的《人世间》、陈彦的《主角》、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李洱的《应物兄》,同时获得茅盾文学奖。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的文艺类型、新的文艺群体的高度重视以及殷切期望,给予网络文学创作者从业者极大的鼓舞与巨大的激励。这些年,网络文学创作出现了多方面的明显而积极的变化。一是网络文学作家普遍增强了写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时代方面更为积极主动;一是网络小说创作中,现实题材创作的势头不断上扬,出现了一批题材重大、内容厚重、艺术讲究的作品,如《复兴之路》《浩荡》《大国重工》《明月度关山》《海上升明月》《网络英雄传》等。在近几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网络文学原创作品优秀推介活动中,现实题材的优秀原创作品每年都占到所推作品的半数以上。现实题材创作的数量增多和质量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网络小说“玄幻”类型一头独大的情形,使网络文学从创作到传播的发展与生态更加趋于平衡。
      
       文艺代表着时代的风貌。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增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成果与文学生产的新收获,在筑就时代文艺高峰的大道上不断阔步前进。
      
       气象一新的文艺评论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号召文艺批评自觉承担文艺界“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使命。中国文艺评论界如沐春风,气象一新,呈现出新的精神面貌。
      
       新面貌之一,文艺评论对文艺事业已变得不可缺少。文艺评论或文艺批评如同艺术家的文艺创作和公众的文艺鉴赏一样,都是整个文艺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假如缺乏坚实有力的文艺评论,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艺评论的活跃和发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文艺评论家焕发出文艺评论的创造性热情;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到文艺评论的行业之中,共同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稳步发展。
      
       新面貌之二,文艺批评的批评本质更加明确。“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文艺批评的本质内涵就在于“批评”两个字本身,它应当以“批评”本身为天职,执著地在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无情地揭露和批评。文艺批评只有坚持这种铁面无私的或毫不留情的批评精神,才能够真正帮助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过程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为文艺事业的整体繁荣起到纠偏或添砖加瓦等作用。
      
       新面貌之三,文艺评论展现批评和表扬双重功能。文艺评论当然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批评”,而是同时要有表扬或褒奖,也就是同时展现出有好说好和有劣说劣、帮助人们辨别香花和毒草、分清真高峰和假高峰等双重功能。自觉体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双重功能,文艺评论才能对文艺事业起到“一面镜子”“一剂良药”等积极作用。
      
       新面貌之四,文艺批评有自身的时代标准。文艺批评的标准不仅是历史地传承的,而且也有其当代内涵。这要求既传承马恩以来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等传统,更注意适应当前新时代的新需要,综合地“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里将“人民的”观点和“艺术的”观点汇入马恩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传统之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在新时代的传统连续性和时代变化性相互交融的新内涵,使得文艺批评的当代性面貌变得更鲜明和突出。
      
       新面貌之五,文艺评论方式空前活跃。这特别表现在新媒体短评论的开放和活跃上。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研究“新的文艺形态”的号召,越来越多的文艺批评家和文艺媒体倾力构筑新媒体评论平台,加快新媒体短评论的写作,使得文艺评论一改“曲高和寡”的窘境而时时深入“寻常百姓家”。
      
       固然,前进中的中国文艺评论事业也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继续前行中逐步加以发现并解决。
      
       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之基
      
       ■范玉刚(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振奋了文艺工作者勇攀时代艺术高峰的信心,凝聚了中国文明型崛起的磅礴之力,锻造了立基于文艺高原的文艺精品的筋骨,促使新时代文艺以艺术高峰的不断涌现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基。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只有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作品,才能标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最高审美追求,才能更好展现新时代风貌并引领新时代风尚,真正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精神之宏大需要大作品的内在支撑,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惟有文艺精品才能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五年来,文艺界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廓清了浮躁之气,纠偏了文艺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在文艺创作的风清气正中为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奉献了最好的精神食粮,在面向现实主义创作中收获了一系列文艺精品,正在向着时代艺术高峰攀登。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力,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艺要以繁荣兴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精神之火的引导和照耀,文艺创作要自觉地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时代精神和艺术温情、人间之爱种在神州大地上,不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提升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艺向着世界文艺高峰的攀登还需努力。但有着文化自信的当代文化创造一定要有为世界人民供给主流文化产品的意识和自觉,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全球化舞台上。因此,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作家艺术家应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向着人类文明跃升的方向前进。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勇立潮头,自觉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在实践中,文艺发展既要顶天立地,生长出参天大树;也要铺天盖地,在中华大地长满丰盛的水草,使新时代的文艺发展呈现蓬勃之势。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
      
       唱响新时代的大风歌
      
       ■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从世界史来说,推动古老农业文明转型为现代工业文明,创造出现代性世界的转折点,当属欧洲1860年代的工业革命。从此,人类历史的奇迹不断发生,以至于马克思感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无疑,欧洲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性属于文明史范畴,彻底影响了此后的全部世界历史,20世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是从这条轨道上驰出的列车。
      
       这个伟大的文明变革为什么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呢?这就要追溯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大约从公元5世纪开始,欧洲进入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发生,欧洲的文化艺术出现繁荣昌盛。从但丁、达·芬奇到莎士比亚,再到歌德、席勒等等,这些文化艺术巨人,以其震撼心灵的作品,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开启了人们的心灵,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接下来才有了自然科学思想和工业技术的发展。
      
       置于大历史观的视野,中华民族的复兴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时代的到来。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自鸦片战争以后,循着文化与时代之关系的规律,中国的先进人物也是首先从文化艺术入手,为民族复兴准备精神力量。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张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使中国文学从语言文字、文学体裁、表现手法到思想内容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产生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等扛鼎之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唱响新时代的大风歌,是当代文艺的历史使命。
      
       向“高峰”不懈攀登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有‘高原’缺‘高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艺创作状况的整体评价和简明的概括,也寄托着国家、人民对艺术家的期待。
      
       “高原”不是平原,更不是洼地。虽然高峰尚未完全露头,但高原已有春色撩人。文艺界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上海文艺百花吐艳春色烂漫。近年来更是为新时代奉献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沪剧《敦煌女儿》《挑山女人》,话剧《追梦云天》,音乐剧《国之当歌》,民乐《海上生民乐》,芭蕾舞剧《花样年华》《简·爱》,交响合唱《启航》,杂技《战上海》,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电影《攀登者》,电视剧《焦裕禄》《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等一批力作。广大艺术家正以老一辈艺术家秦怡、牛犇艺术献身人民的崇高理想为标杆,为时代奉献自己的精心之作。不少一度濒临危机的民族文艺样式,正在得到有力的保护和传承。上海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电影、电视剧大踏步走出去,为欧亚美非的主流文化所接受。
      
       但从更高层面上看,确实我们还缺少能代表时代水准、代表国家文化艺术形象的高峰性的作品和艺术家。我们要从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要大力营造艺术家展开翅膀自由翱翔的宽松的创作环境,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潜心创作。作家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艺术能力。首先是提高观察、认识、把握生活的能力,其次是艺术表达的能力。要敢冒风险,有“狠劲”。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个时代的艺术繁荣和高度,最终取决于作品自身的品质的完美和品相的壮阔,取决于有没有与大时代相呼应的犹如纪念碑式的文学艺术史诗。“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也“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对于一个作家和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生逢其时,我们当不负时代和人民的期待。
      
       从高原到高峰,我们必须克服文化焦虑症、精品焦虑症,进取心结合平常心。我们文艺创作的高峰也许还没有出现,但趋势肯定是有的。就像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喜马拉雅山,高原为高峰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我们确确实实看到了作家艺术家像当年攀登珠峰的登山英雄那样,不畏艰难,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艺术高峰,向着未来,不懈攀登的身影和足迹。
      
       精细化治理激发文艺创新活力
      
       ■徐清泉(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体架构中,文化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的文艺生产消费创新发展,在国家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文艺生产消费的与时俱进和能级提升,对于文化治理的整体构成而言,则承担着文化发展时代风向标和文化创新核心能效值的关键作用。近两年来不时涌现出的一些佳作精品,以及由之引发的观影收视热潮,从一个侧面充分证明了精细化治理所能激发出的文艺创新活力。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就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电影联手成就“最强国庆档”。三部电影从题材素材到故事桥段,既能找得到源自生活和基于真实的“源头活水”,又能看得出绝不简单照搬事件本身的艺术性挖掘提升,超凡脱俗的电影制作科技更使得作品熠熠生辉。算上此前面世的《红海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再加上新近彻底碾压动画片单片票房纪录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电影无一不是在作品生产的精工细作方面抵近了极致。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生产和文艺创新,最容不得心气浮躁、偷工减料和敷衍大众,因为文艺具有怡情修心、聚气鼓劲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认同作用。受此属性影响,正确地处理好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同娱乐性、消遣性、商品性之间的关系,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理当认真思考拿捏的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浪潮荡涤冲击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有空间角落的大背景下,一时间一些文艺生产者免不了会迷失自我,被商品经济大潮所裹挟绑架,这也就为某些文艺作品生产的粗放式经营埋下了包袱,进而在影视供给领域才会出现寡淡无味的“快餐消费”,以及诸如“手撕鬼子”之类的烂片劣作。显然到了当下,以往那种甘愿为低内涵和假大空影视作品交付“智商税”的受众,正日渐减少并不断分流。前一阵子收视率爆表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及《都挺好》等,不啻是给那些缺乏社会担当的极少数文艺供给者上了一课:一方面让一批在卫视频道半死不活播映的平庸之作遭遇了断崖式“掉粉”,这使得平庸者活生生地领略到了何谓“没有比较便没有伤害”;另一方面也以其富有文化内涵的精良制作和最接地气的编排表演等,实现了口碑奖杯和经济回报的全面完胜。这事实上验证了当今这样一个文艺生产消费互动互促逻辑,那就是文艺受众群体成长是与文艺精细化发展相伴而行、相辅相成的,当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能够回归文艺本真追求,并潜心执著地为大众奉献良心之作时,大众就注定不会辜负他们。因为文艺创作最不能缺失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