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9-18 第26,26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综合/专题

闪亮登场的大舞台成果转化的起始站

工博会高校展区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不断助力

上图:上海交通大学陶铝新材料科研团队;
       太平洋西岸、长江入海口,上海,这座东方明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着迅速崛起!
      
       2014年5月,上海全面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五年来,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上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5件,比2014年翻了一倍。与此同时,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歌猛进,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百花齐放,高科技成果不断进入产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经济效益。
      
       作为科技成果的策源地,上海高校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海市教委勇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激发上海各大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力和服务能力,强有力地支撑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据统计,2018年度,上海高校共登记技术合同(技术转让、开发、咨询、服务)5000项,总金额为36.55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69.6%),其中千万级以上的合同数达41项,总金额为16.53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146%)。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入选了首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在这些高科技成果不断释放出巨大红利背后,有一个最初的起点,那就是一年一度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人潮涌动的工博会高校展区上每年都云集了全国各大高校的高科技成果,上海各大高校的优质成果更是齐刷刷地闪亮登场,教授们每年都会将自己最满意“看家绝活”亮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面前。而正是这样的一个舞台,成为科技成果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起始站,让这些原本藏在象牙塔实验室中的成果为世人所知。
      
       让高校科技成果走到舞台最中央
      
       2015年11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实训中心的黄立新老师站在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的展台前,他干了近30年的科研工作,但对于产业化却是一窍不通。站在自己的成果旁,黄立新有些惴惴不安。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处的精心设计下,她的成果“微钻”被放置在一个精美的珠宝台内,在展台射灯的光线照射下,直径仅为0.05毫米的钻头发出淡蓝色的光芒,静静地等待着“赏宝人”的到来。
      
       正是由于4年前的那次展示,各地企业了解技术后纷至沓来,原来深处象牙塔中的黄立新副教授就此开始了忙碌的产业化工作。而今,该技术已经被上海惠而顺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伟纳精密工具(昆山)有限公司等广泛采用,每年创造的利润超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大量智能手机零部件钻孔都是采用该项技术。该技术还获得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二等奖。
      
       黄立新的经历并不是个案。上海理工大学王孝聪老师的“压力测试设备及专用液压系统”项目于2009年在工博会高校展区展示后,国内外订单就雪片般飞来。根据统计,项目组承接的横向项目接近百项、科研合同金额近2000万元。2013年的工博会上,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药质量控制综合评价技术创新及其应用”获得大会唯一一个创新金奖的项目。在经过与多家企业的沟通洽谈后,最终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在获奖项目的基础上就FC一类中药新药研发项目进行了深入论证,签订了从成药性论证、临床前研发、临床研究、新药和生产报批等一揽子FC新药研发合同,企业投入研发合同金额1.2亿元,其中专利许可转让费用6000万元。
      
       同济大学刘儿兀教授团队也在工博会上收获不小。团队2012年底研发出的国内首个百米量级的深穿透系统WCD,于2014年在工博会上展出,获得很好反响。在现场,多家企业与团队达成合作意向,一些企业还对WCD系统的产业化提出了具体需求。由此,团队开始定位技术的研究,并在2015年工博会上展出了一维的DWELT定位技术。此后,在市场需求和合作企业建议的双重驱动下,团队研发出亚米级室内定位技术,并在2016年的工博会上亮相并一举获得工博会创新银奖,吸引了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到访寻求合作。目前,这一系列项目已经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0多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相关成果也多次参展工博会,直到2015年终于遇到“伯乐”——温州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达成50万元的委托开发合同后,又相继转让了8个人脸识别相关的软件著作权,双方还成立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公安、银行系统、公证处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并将逐步拓宽市场……
      
       自从2003年上海高校参展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来,工博会的高校展区的平台变成了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站!
      
       多种渠道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对高校来说,工博会高校展区只是一个展示的平台,后续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为了扩大影响,推动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提高科技成果的知晓度和落地率,充分发挥展会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链上的作用,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与长三角、广东等地区政府及行业协会广泛开展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精心谋划展前、展中和展后的项目推广工作,积极推动上海高校与各地企业的精准对接,促进产学研合作。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及推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一系列文件颁布后,在上海市教委的推动下,上海高校先行先试,勇于实践,涌现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2016年,上海倍谙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张江成立,它的背后是以华东理工“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谭文松教授为首的师生团队。他们是国内唯一专门从事动物细胞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技术研究的科研团队,从事病毒抗体研究,这个项目的未来市场价值不可估量。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谭文松团队“自费”70万元,取得70%股权;而校方则以无形资产入股,只占30%股权,获得上海创投1500万元投资。此外,倍谙基生物科技还获得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0万元专项发展资金支持。
      
       上海理工大学已经实现以太赫兹波谱技术为核心的物质成分检测仪包括函件违禁品检测、便携式危险品检测、药片及三七中药材成分快速分析等三种型号系列产品的工程化研制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完成主动式(360°周扫型)太赫兹安检成像系统和半主动式(平扫型)太赫兹安检成像系统,并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由中国兵器工业北方光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上海上理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大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及高管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华太极光通过降本增效,加强市场开拓力度,以物质检测领域为主,安检成像领域为辅,由点到面,深入了解海关、政法、食品药品监督、中草药基地等领域客户需求,加大行业客户覆盖面,推进行业、区域合作渠道布局,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制度破冰释放出巨大能量
      
       在制度创新的号角声中,上海高校的成果转化掀起了一阵阵高潮。在2018年上海高校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5000项合同中,有3726个合同是与江浙沪皖地区的企业签约的,占比达到了74.52%,合同金额达到了22亿元。
      
       无论在长三角,还是在全国的重点产业领域都可以看到上海高校科研工作者的身影。
      
       上海交通大学王浩伟教授团队经过20余年的潜心研究,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基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四方合作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并联合组建研究院公司。而在新疆的塔里木油田,黄沙漫天,但是开采石油的速度却丝毫不受影响,上海交通大学与宝钢联合研发的石油天然气钻探开采用高性能钻杆系列自动化技术在这里得到大面积应用,不断创造着价值。2012年,这项科技成果在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展出后,便从上海走向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销售收入达到了几十亿元……
      
       一个完整的成果转化链条才能让一批批高科技成果的能量得以全面释放,职务发明解禁后,上海市教委制度破冰之旅还在继续。
      
       自2013年起,市教委又围绕“建设一个机构,建立一套制度,建设一支队伍,转化一批项目”的目标,持续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力争让高科技成果能够积极落地。
      
       今天,上海市已经有18家理工农医类高校建立了技术转移机构,其中部属高校6家,市属高校12家,共有工作人员近300人,其中约40%为专职人员。在此过程中,市教委一方面支持高校内部技术转移中心的实体化、专业化建设,多措并举加强经费保障;灵活聘用具有法律、金融、商业等背景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改革校内人才、机构评价制度,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加大对校内从事技术转移工作教师员工的激励。另一方面支持大学科技园立足定位,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功能作用,推动其成为孵化培育高质量胚胎企业的重要基地,以及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另外,积极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支撑作用,参与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上海市的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紧密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科技和人才资源,通过孵化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将校内的特色学科资源转化为外部优质产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市教委还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各大高校的应用研究,着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鼓励并支持高校对接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大攻关战略,积极承担各类建设任务,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并充分践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理念,联合本市产业主管部门推动高校和行业领军企业对接,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以高校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建联合研发基地,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同时,通过IV类高峰学科建设以及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围绕产业重大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和集中攻关,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上海市聚焦五大产业领域,围绕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协同、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及应用的目标布局建设了16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高校直接或间接承建的有6个。
      
       在各种举措的推进中,上海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仅有了耀眼的起点,有了扎实的中程,也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沉淀积累,工博会高校展区如今已成为高校展示推介科技创新成果、汇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与推进“双一流”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促进高校科技与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陆震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积极利用工博会平台,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高校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这项事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