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9-11 第26,25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综合

瑞金医院魏氏伤科历经70年传承,从家族嫡传到惠及海内外患者——

古老中医流派在顶尖西医院焕发新生

◆魏氏伤科传人问诊病人。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走进上海瑞金医院伤科,病家络绎不绝,他们都是为魏氏伤科而来。这个古老的中医门派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这家以西医见长的三甲综合性医院中焕发新的生机,并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7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祖国传统的中医文化有了更加丰厚的发展土壤,并与现代医学体系和现代医学文化融合。因此,传统医学的临床意义、对中医文献的贡献、对疾病理论的研究得到了真正的保护、挖掘和发展,并惠及海内外更多病患。
      
       而魏氏伤科与新中国共奋进的70年历程,正是传统中医文化在现代医学体系中传承发展的缩影,而魏氏传人以及魏氏伤科,也早与时代融为一体。
      
       融入新中国建设,在顶尖西医院创建中医伤科
      
       瑞金医院伤科病区似乎永远热火朝天,月门诊量超过5000人次,一些名家“一号难求”。
      
       魏氏伤科是上海15家最高级别中医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中唯一落在著名综合三甲医院中的伤科流派,在全国也属罕见。
      
       起源于山东曹县魏氏世医之家的魏氏伤科,传到魏指薪已是第二十一代。1925年魏指薪来到上海,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魏氏伤科已经扬名上海滩,位列沪上“伤科八大家”之一。
      
       1955年,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魏指薪毅然放弃私人诊所,率全家及诊所众人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工作,他们在上述医院创建中医伤科,并将祖传秘方无私奉献给国家。
      
       正是这个“放弃私利、一心为公”的决定,让魏氏伤科走上一条不同于传统中医流派的发展道路,成就了如今的非凡发展。
      
       2011年,魏氏伤科成为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2012年起至今,已连续三次入选上海市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被评为上海市第三批中医临床优势学科—魏氏中医骨伤科建设项目单位。
      
       碰撞交汇,中西医并蓄滋养绝技
      
       “魏氏伤科的生命力首先直接得益于瑞金医院等‘开放’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是因为在瑞金医院、仁济医院这样的老牌西医医院里,魏氏必须直接与西医骨科等学科磨合、竞争、交融、合作,最终赢得尊重,赢得生命力。”瑞金医院伤科主任、魏氏伤科第二十四代传人奚小冰说起这些,不无自豪。
      
       瘫痪病人经魏氏伤科的独特手法、汤药等治疗成功康复,髋关节脱位病人经魏氏伤科徒手复位成功……魏氏伤科这样的传奇病例实在太多,而让奚小冰更自豪的,是获得西医同行由衷的认可与尊重。
      
       这份尊重与认可来自一次次实战疗效考验。魏氏伤科在这种中西医并蓄的氛围下发展、成长,纵观国内整个古老中医流派传承工作体系,这份独特确实耐人寻味。
      
       在投身现代西医综合医院之时,古老魏氏伤科就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958年,上海市伤科研究所在瑞金医院成立,魏指薪是该所首任副所长之一,与瑞金医院骨科名家叶衍庆教授合作,悉心研究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业务,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魏家家传秘方和治疗手法,将魏氏伤科上升到中医骨伤科学术体系,编写出版了大量论文、专著。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魏氏伤科在瑞金医院获得独立的病区,并开展手术治疗。这也是当时国内推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时代印证。
      
       进入新世纪,魏氏伤科第二十三代传人李飞跃,也是瑞金医院伤科主任,综合考虑这份家学传统的未来后坚定提出:坚持走中医道路。他开始系统整理魏氏伤科的学术思想。
      
       如今,经第二十二代传人李国衡、施家忠,第二十三代传人李飞跃、施荣庭、胡大佑等传承、创新,魏氏伤科已成为中国独树一帜的中医骨伤科流派。
      
       传医传德,“侠医”俯首治病,家风代代相传
      
       在这棵百年传承的大树上,魏氏后人从未缺席,祖祖辈辈守着这门以武看病的技艺,传医也传德。
      
       “祖辈没有给我们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为人治病的本领。”施荣庭说起外祖父魏指薪,最佩服他的一双手,摸到哪,就知病在哪。
      
       魏指薪育有三女,却从不把女儿当温室里的牡丹,要求她们在完成学业之余,还要在家中读古文、练功,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随父习武,风雨无阻。
      
       严父在上,对患者却如春天般温暖。女儿魏淑英曾撰文回忆,因魏氏伤科医术精湛,邀诊的达官贵人不少,魏指薪对待病人一视同仁。“父亲诊业鼎盛时,每天就诊病人约400人,出钱挂号的仅占半数,另半数减半收费或免费。父亲收入并不高,但在他的医德天平上,砝码总倾向道义。”新中国成立初期,三轮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全市三轮车工人很多,他们收入低,受伤却多,魏指薪除了免费为他们诊治,还每日清晨赠送伤膏100张,并在诊所外为他们提供茶水。
      
       奚小冰对十多年前的一幕记忆犹新。当时,李国衡已近80岁,他是全国名老中医、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在门诊大厅单膝跪地为一位患者治疗脚伤。后来,奚小冰偶然和李老提起这事,李老淡淡地说:“医生见病就要治,跪下只是为了看清脚部的伤情,更好地做出判断,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奚小冰闻之肃然起敬,李老去世后,奚小冰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一张魏氏伤科创始人魏指薪老先生单膝跪着为患者治病的照片,再次想起李老的那句话——“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对弟子不仅传授一技一能,更在乎一行一德。正是如此的身体力行,魏氏传人勉励着一代代后学沿着祖辈的道路对患者始终尽最大心力,钻研技艺日夜不敢懈怠。
      
       “德行为先,传医传德,术、技是在此基础上自然衍发的。”奚小冰感慨,魏氏伤科来到上海,经历了山东齐鲁文化与海派文化的融合,也经历了中医文化与西医文化的交融,两次交汇让魏氏伤科的理念内核愈发清晰,其中一点要义即“致中和”,关注调复平衡,不求打败任何一方,而是注重调整到“最佳状态”,不论对人,还是对事,这大概也是魏氏伤科活跃于当下的一大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