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8-31 第26,24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智联世界无限可能

专家指出,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将派生全新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造施工方式

二○三五年智慧城市如何改变生活

       ■本报记者 史博臻
      
       人工智能(AI)技术开始改变世界。2035年,世界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人工智能广场、智能公园、智能餐饮街、都市智慧农业、全域智能安防系统、智能教育基地……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畅想的2035年AI城市场景。在昨天举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凝聚共识、推动未来城市实践”分论坛上,专家就未来城市实践中的当务之急各抒己见。
      
       用好人工智能,突破发展极限
      
       吴志强认为,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即所得。
      
       人工智能广场可以创作出专属每个观众的艺术作品;无人电动车助力智能出行,是旅游观光、购物体验等多种功能的载体;人工智能餐饮街肩负着去“宅”化使命,带来特色用餐体验;都市智慧农业营造一处可供市民躬身动手的都市菜园及园艺体验地,结合智能温室和智慧农业发展基础,提供亲子种植、农业认养种植体验。
      
       此外,细密如网的全域智能安防系统带给市民满满安全感,包含探测、监控、报警、管理等基本功能,用于预防、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和重大治安事件,是维护治安稳定的基础设施。在智能教育基地,在地留学、中小学智能教育、立体化智能教育等多点齐发。
      
       用上、用好人工智能,出发点是向当下破题。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张海认为,世界城市、世界群的结构演变主要有几个方向:第一是单核单中心,第二是多中心单功能,第三是多中心多功能。它们无一例外面临着三大挑战——规模、密度和效率。要打破藩篱,就需引领科技发展,给城市带来颠覆性变革,进而突破规模人口和效率的极限与底线。
      
       身为规划师,吴志强总结了2021至2035年影响我国城市未来的六个方面因素,其中重要一条是科技飞速发展,大数据、5G将带来新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模式,AI、机器人、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VR)以及增强现实(AR)等,将派生全新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造施工方式。
      
       让AI服务于未来城市规划
      
       建设智能城市,规划先行。目前,吴志强团队绘制出全球首张最完整的13810座城市建成区全图。在实际项目中,能够推演出城市2020年、2035年、2050年的发展情景,诊断城市的未来问题,突破城市规划过去长久以来只看空间、不提时间的前后秩序瓶颈。
      
       2014年起,吴志强和团队开始研发“城市树”全球影像智能识别技术,就是通过30米×30米精度的网格,将40年时间跨度内的全世界所有城市的卫星遥感图片进行智能动态识别并叠加,因得到的城市时空演进可视化轨迹呈树状,所以命名为“城市树”。在此基础上,建立世界城市演进数据库,运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寻找城市建成区范围,总结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为研究整个世界的人类城市问题做支撑。
      
       据悉,这一城市智能推演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全新规划方法体系和实践技术,其内核是四方六元的博弈模型,即政府、规划师、投资商、市民这四方城市利益相关体,对职业、居住、商业、医疗、教育、休闲等六元功能的各自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