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08-31 第26,24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智联世界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如何进一步驱动医疗健康产业变革

不仅辅助诊疗,更要重构健康生态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契机——AI有着多维度、多模式的赋能方案,不仅可以赋能诊疗的全流程,还能赋能药品及医疗器械的全价值链,赋能整个医疗生态圈。昨天举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健康峰会现场,与会专家学者等围绕“AI+医疗”发展趋势,共同探讨AI如何进一步驱动健康产业变革。
      
       按照国家部署,上海正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丰富、医学研究能力较强、医用场景数据较多的优势,加快利用人工智能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建立快速精准的医疗体系。
      
       当下,智能医疗已取得多点突破,全市20多家三甲医院引入了AI辅助诊断,一批AI疾病筛查产品进入医院落地环节。基于AI的多疾病智能筛查系统持续增加应用。医疗应用场景加速建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入选全市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建设,利用AI进行临床诊疗创新性研究。
      
       磁共振耗时有望减少70%
      
       做一次磁共振扫描,不少人都感觉痛苦:其一,躺进“洞”里超过15分钟,多少会有些类似于“幽闭恐惧”的心理障碍;其二,还要忍受较大噪音。
      
       未来,AI可能会改变这一状态。
      
       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薛敏介绍了正在尝试的技术改进,以AI为切口,从源头赋能全医疗环节。以磁共振为例,AI赋能设备后,扫描时间可能减少70%,若是CT图像智能重建,辐射剂量降低高达85%,低剂量下噪音降低65%,低密度分辨能力则将提升160%。
      
       此外,AI还能实现“智能后处理”,使用“智能渲染引擎”超高清真实还原,基于物理方法模拟光学传播过程,助力影像诊断和手术计划。
      
       多位专家提出,围绕核心医疗生态体系,AI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质增效、降本增益、模式创新,推动医疗体系各方的变革和提升。
      
       AI辅助临床诊断已落地
      
       就在上周,中山医院“智能门诊”诊室内的AI医生“小豹”上岗了,这也是全国首家“脑疾病智能诊疗门诊”。据介绍,“小豹”系统由中山医院联合复旦大学类脑研究团队等自主研发,目前诊断特异性已达95%,随着“机器深度学习”研究推进,诊断特异性还将提高。
      
       “AI医生”集合深度摄像头、智能化认知评估、语言评估,以及影像处理模块等。它可以自动获取分析病人行走时的步态特征、读取病人面部表情和语音,分析言语复述情况,从而判断病人是否存在脑功能障碍,同时还能对影像结果进行智能化判读。
      
       专家介绍,在AI医生的帮助下,通过智能化定量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及辅助检查解读,医生可缩短评估时间和减少个体间的评估差异,在疾病早期起到积极预防并建立个体化诊疗方案的作用。
      
       AI家庭医生让慢病管理更有效
      
       论坛上,众多嘉宾提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需求持续攀升、医保支付压力增大、医疗资源不均衡等问题突出。而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的融入,为医疗体系改革及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医疗行业呈现出智慧化、线上化、数据驱动的特征。
      
       日本经济产业省医疗产业司政策规划处处长川口东胜透露,受制于人口老龄化、就医需求旺盛等国情,日本数年前就已开展医疗人工智能的探索,完善制定涉及研究开发、临床试验、认证审查、制造品控和流通售后等各环节的一系列规则。他介绍说,未来五年内,日本将加大投入,建立“人工智能医院”体制。
      
       而在上海,AI技术被进一步运用到了家庭医生项目。据悉,项目通过智能音箱与患者对话,能形成语音电子病历反馈给社区服务中心及家庭医生,帮助实现随访、用药提醒、处方推送等功能,实现更高效的慢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