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9
文化;广告

首届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人气爆棚,获得海内外业界高度关注

“上海制造”原创华语音乐剧成绩亮眼


原创华语音乐剧《寻找声音的耳朵》用儿童的视角讲述成年童话,在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闭幕式上赢得喝彩。(演出方供图)

    ■本报记者 吴钰

    一场音乐会衍生文创现场销售破49万元,原创华语音乐剧套票一小时内售罄。作为中国首个具有专业度和系统性的音乐剧节,日前落幕的“演艺大世界—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不仅人气爆棚,还获得海内外业界高度关注。

    作为音乐节的主打板块,今年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共呈现6台19场演出,音乐剧发展论坛、原创华语音乐剧孵化计划、音乐剧歌唱大赛等,也充分彰显了上海音乐剧强大的市场活力、活跃的文化氛围,搭建起文化产业链各环节对话交流、打造呈现优秀作品的最佳平台,让上海成为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的音乐剧产业发展风向标。

    把握音乐剧产业新机遇,“上海制造”全国领跑

    2018年,音乐剧借综艺平台以“流量黑马”之态进入大众视野。上海作为中国音乐剧市场运营体量最大的城市,在这一轮行业“红利”中表现亮眼:上汽·上海文化广场2019年第一季度会员增长3万人;原创华语音乐剧六剧套票在一小时内售罄;某音乐剧明星演唱会衍生文创产品单环保袋销售额就达40万元。观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热情,以及上海多年来甄选优质剧目引进、制作的努力,汇聚成了行业井喷的发展态势。

    今年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质量和演出场次都创下新高。音乐剧歌唱大赛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近400名报名者的投稿,相关视频在网络平台累计10万次观看,广泛记录下当代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内容目录,扩充了中国音乐剧的人才储备。原创华语音乐剧孵化计划收到了72位投稿人的77部作品,探索了中国音乐剧未来的审美表达和行业发展机制。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剧节音乐剧发展论坛则邀请来自英、美、韩、新加坡等各国的产业精英,在国际视野中共同商讨探寻中国音乐剧未来的发展道路。

    提振本土制作能力,对标百老汇辐射全国

    伴随音乐剧文化产业发展热度不断攀升,如何解开行业发展迅猛与中国原创乏力的困局,破除“华语原创音乐剧审美低下”的迷思,也成为本届音乐剧节关注的焦点。

    “音乐剧的制作不应该模仿,把它变成你自己的风格,设计你自己的舞台,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才能引发越来越多观众的共鸣。”美国Concord音乐剧版权中心主席肖恩·帕特里克·福莱黑文表示,美国音乐剧在发展中融入了爵士、说唱等音乐类型,中国音乐剧也能结合本土艺术风格,开辟独特的发展之路。

    音乐剧闭幕式上,五台原创剧目的表演片段,以囊括古典名著与社会现实的丰富题材、汇聚周华健、王伟忠、陈建骐等黄金主创的高品质音乐文本,赢得现场700名观众和在线直播平台的叫好。《生死签》《南唐后主》《为什么跳舞》《对不起我忘了》《完美人生》这五部入围孵化计划的作品,迅速在社交平台引起讨论和关注。“关于中国的音乐剧剧目,过去几年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报道。鼓励新人和原创的力量,才能推动行业更好的发展。”美国《舞台》杂志总编辑阿利斯泰尔·史密斯评价。

    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上海高度全球化的多元音乐剧市场,是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都看不到的景象。法语音乐剧的浪漫、德奥音乐剧的哲思、英国音乐剧文本的考究、百老汇擅长的喜剧都能在同一片土地找到知音,折射出了中国文化审美的高度兼容性。未来上海也有信心以中国特色的审美维度,打造原创音乐剧百花齐放的舞台。

    “立足上海合成、制作音乐剧,需要从全国巡演的角度来考量,很多二三线城市都能接受原创音乐剧了。”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表示,让音乐剧从上海走向更多城市,才能延长剧目演出寿命。对标纽约百老汇以巡演带动美国全境演出的品牌影响力,是上海音乐剧行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提升本土音乐剧制作能力,不仅意味着上海将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演出市场,也和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息息相关。业内人士透露:“在与外方版权谈判时,如果中方制作和运营能让外方信服,外方自然会放低对版权的诉求。”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