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23日 星期二
8
专题

活力教育 成就梦想

长宁教育呈现“五育并举、公平融通、特色创新”三个特点


    长宁教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活力教育,成就梦想”为主题,“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为核心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增强百姓对教育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长宁教育在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在切实落实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中,始终呈现着“五育并举、公平融通、特色创新”这三个核心。

    五育并举

    推进一体化育人。长宁坚持注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是活力教育的根本任务。实施小初高一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课程建设,初步建构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显性到隐性”的结构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分层递进、有机衔接,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推进“课堂工程”。作为传统的优质教育城区,长宁以“保高原”,“建高峰”为发展目标,2017年起实施“课堂工程”,从“教师”“学科”“学校”等不同维度全面撬动了区域课堂改革的整体推进,践行绿色发展,促进素质教育。

    推进“食堂工程”。2017年起长宁学校全面实施“食堂工程”,推进“共商”“共管”“共进”午餐,改善学校食堂午餐,构建家校和谐关系,提升学生幸福指数,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发挥午餐育人功能,落实教学减负增效。

    公平融通

    推进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合立足长宁教育发展传统及现状,结合长宁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特点,长宁确立了“东优中强西高”的教育资源布局,大力推进教育西进战略,通过校舍资源、体育设施的合理配置,“新优质学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国际联盟”等项目建设,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促进长宁教育各片区协同发展。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建设。立足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长宁加大学区化集团化建设力度,横向形成以区域为结合的学区化集团,纵向以名校引领建立小初高跨学段的基础教育集团——复旦基础教育集团。集团内鼓励优质课程共创共享、优秀教师跨校执教带教、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从而增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力,促进了长宁教育优质、均衡、卓越发展,得到集团学校家长的高度认可。

    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成立新优质学校集群,研究共同难题,办“家门口的好学校”。围绕“学与教的变革”“学校课程建设”两个新优质集群举行专题研讨活动;举行“新优质学校”创建交流会,总结提炼“新优质学校”的发展路径和成功的办学经验,发挥新优质的辐射作用,惠及百姓。

    特色创新

    系统推进学段课程改革。学前阶段重启蒙,在“主题—运动”项目基础上,着力构建富有童趣的课程实施方案,丰富幼儿成长经历。小学阶段重减负,在“快乐拓展日”活动基础上全面推进“家校共育计划”,构建了一批家校共育特色课程。初中阶段重有效,在“阅读领航”项目基础上,有序开展初中作业开放性研究,以作业为抓手改善教与学方式,落实减负增效。高中阶段重综合,在“主题轴”综合课程建设基础上,推进高考新政背景下高中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和运用,落实课程资源可视化工作,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需求,有效推动区域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

    全面推进三个指数评价。在上海市“绿色指标”的基础上,长宁区在全市首推“三个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学习生活幸福指数、学业成就发展指数)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三个指数”内容框架、测评方式、数据运用,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善课程与教学工作。

    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顺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对接区“国际精品城区”建设目标,充分依托长宁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以市级课题《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为抓手,建立长宁基础教育国际联盟,实施“外教进课堂”项目,与“上海市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为契机,完善中外优秀文化、教育管理经验与优秀课程沟通共享机制,形成和放大基础教育国际化品牌优势。

    长宁实验幼儿园:中国娃走进中华文化

    立德树人,永远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学前教育中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根基,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打造幼儿园孩子的“中国心”,让他们成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命题。

    在长宁实验幼儿园“我是中国人”的主题学习活动中,我们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的情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课程的实施中强调活动和体验,强调活动的教育价值,优化教与学的方式。

    中华的国粹艺术似乎离幼儿园的娃娃们很远,但是在借助了家长、姐妹学校、社区资源的支持下,长实幼为大班幼儿开设了一系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中华文化艺术专场表演和讲座。中国功夫—咏春拳展现的精气神让孩子们精神一震,纷纷跟着扎起马步哼哼哈嘿;热热闹闹的民族舞表演中,孩子们被靓丽独特的民族服装牢牢吸住了目光;在漫画、视频、表演的帮助下深入浅出地使孩子们喜欢上了深奥的国粹京剧;新奇有趣的皮影戏则引起了孩子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接地气的中国书法更是给了学过书法的孩子好为人师的机会……原来,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可以离孩子们很近,即使是娃娃,也一样会被她们固有的魅力而折服。

    如何让下一代浸润在民间文化中,使民间活动得以不断传承下去,老师们就以捏面人、吹糖人、糖画、剪纸、中国结、草编、龙凤字七个项目设计制作了项目导图。这些导图帮助孩子们梳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也便于孩子们活动当天与民间艺人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引导孩子们去关注这些民间艺术背后的文化。在和民间艺人的互动中,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又把获得的新知识记录进自己的导图中。一次圆满的民俗游园活动,大班的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我国这些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用途等,还通过亲自操作体验,激起了学习简单手艺的兴趣。民间艺人在活动后赞赏道:“民间艺术进校园,你们的孩子不是玩热闹,而是会真正喜欢、了解中国民间艺术!”

    江苏路第五小学:和谐教育的办学探索

    江苏路第五小学创建于1922年,在百年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学校优秀的教育质量更是得到了社会的极大肯定,拥有了广泛的社会美誉。如今,“和谐教育”已经成为这所百年老校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江苏路第五小学开展了“三个校区”的办学探索实践,从“一校一址”壮大为“一校三址”:2010年,原长宁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整体并入江苏路第五小学,成为该校华阳路校区;2014年,长宁路新校区投入使用。因此,三个校区的办学探索,成为了学校发展的新途径。

    “名师带路”,流动变常态

    李碧云和王晓芳两位“上海市名师基地”成员,第一时间主动申请“流动”到新校区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受此启发,学校的骨干教师流动机制应运而生。学校将肯钻研、专业能力出色的青年教师安排到昭化校区教学,在本位而优质的江五文化中浸润,实现更好成长;让经验型、高级教师流动到华阳校区,均衡师资,从而辐射优质文化;让有实力、有想法的老师参与到长宁校区的改革与创新,冀希让百年江五呈现新的活力。

    “按需施训”,教学有质量

    光人员流动,思想缺少互动,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于是,学校利用在上海市有影响的名师工作室培养三个校区的骨干教师;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滚雪球”式开展学科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三校区在“引领”、“分享”、“碰撞”的教研中让学校的优质教育有了延续与发展。

    “打破时空”,优质齐分享

    师资配置有讲究,课程设计也须用心。2016年3月,学校开始建设网络优秀课程慕课。到今年,学校教师自主开设的慕课已达数十门之多。

    “华阳校区的烘焙专用教室最受欢迎、长宁路校区的操场宽敞漂亮、昭化校区有美丽的紫藤长廊……”除了慕课,“走校”也让各个校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再开发。例如,华阳校区有一个“永远散发着奶油香”的烘焙专用教室,学校安排其他两个校区的学生“走校上课”,享受同样的课程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让学校的教学理念完成“DNA复制”,实现了一致的成长。

    “紫藤学园”成长无差别

    “紫藤学园”是一种对学业水平、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评价模式。三校区的生源或有差异,但“紫藤学园”这一统一评价,将三校区学生分成“豆荚、藤蔓、花橞、翠叶”四个学园,借收集“紫藤体验章”促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还给予数据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

    如今,江五的华阳路校区、长宁路校区已成为江五教育品质的一张名片。新校区地段生源流失的现象也早已不复存在。“江五”的品牌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然有了更多、更重的分量。

    复旦基础教育集团:同一首“歌”

    打破学段界限,以复旦中学为核心,包括复旦中学、复旦初中、复旦小学三所学校,涵盖小、初、高三个学段的长宁区复旦基础教育集团,立足博雅教育传统,致力于探索小、初、高有序衔接与深度融合,构筑小、初、高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融·和而不同

    每天早晨,复旦小学的武术操演练,伴随着虎虎有生气的挥拳出脚,孩子们都会朗声诵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回荡在整个校园。每年开学季,复旦初中、复旦小学的学生近距离参观复旦中学校史馆、马相伯纪念馆、五四第一钟亭……复旦文化耳濡目染的浸润,让每一位复旦学子有了复旦的气质。

    “飘扬同一面校旗,遵循同一个校训、弘扬同一种学校精神、咏唱同一首校歌”,同样是集团化办学,复旦基础教育集团与众不同。百余年积淀的复旦文化与精神,在复旦中学、复旦初中、复旦小学三所学校间一脉相承,成为集团可持续特色发展的坚实根基。

    2005年,在时任复旦中学校长周国正的倡议下“复旦基础教育论坛”创立。2010年,“复旦基础教育论坛”在复旦大学的关心支持下,发展为包括两岸四地六校的“复旦基础教育联盟”。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值辐射复旦品牌,促进基础教育转型发展,复旦中学于2013年开始探索复旦小初高一体化发展;2014年,复旦基础教育集团初步建立。

    集团立足复旦博雅教育传统,在注重办学理念、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纵向衔接的同时,通过推进融入复旦元素与标识的校园环境建设、开展三校联合校内外活动、加强三校文化共同体建设等途径,加强师生对复旦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促进小初高学校的文化融合,培植了复旦的文化土壤,也在追求“和而不同”中凸显了各阶段学校的育人特色,连贯出学生完整而优质的成长环境。

    合·共享共建

    从复旦小学升入复旦初中的小宋同学欣喜地发现,她小学就喜欢的茶艺课程,在中学也有开设,“课堂居然设在我的母校复旦小学。”刚刚深入复旦初中的小蒋同学加入了篮球队,令他倍感新鲜的是,初中的篮球队可以在高中的球场上训练,和技高一筹的高中学长们切磋球技,还能接受战功赫赫的高中篮球队教练的指导;如今的小蒋同学已经是一名复旦中学的高一学生了,他说,“复旦中学是初中毕业时理所当然的选择,因为这里有熟悉的篮球队,更因为这里有复旦的‘味道’”。

    集团内资源共享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复旦中学的一部分高中课程,录制成微课,供初中生学习,作为初中生的高中先修课程。同时,集团不断深化篮球、乒乓、打击乐等特色项目在三所学校在对接,并立足“博雅”教育传统和“文理相融,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培育新的小、初、高共同实施的特色项目。

    “传承复旦精神,学校得发展;融入复旦文化,教师得成长;弘扬博雅思想,学生得进步”,复旦基础集团的显著特点成就了集团内三校品质的共同提升。集团将再接再厉,传承百十年复旦的教育思想,秉承复旦发展的策略,共筑复旦教育梦想!

    建青实验学校:跨域体验·融合创意

    “一、二、三、四,注意动作的精气神……要体会传统文化与当代视角的碰撞”;“软件的素材库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样例,一台计算机便可组成一支几十人的交响乐团”;“老师,这一色彩是不是当季的流行色?”“其实在进行作品绘制时,我并没有太多的预设,只是觉得这样画很有意思”……走进这所学校的艺术中心,偌大的空间里,不同门类的艺术课程正在如火如荼展开。悦耳动听的器乐,刚柔相济的舞姿,科技感十足的midi音频,缝纫机上不停转动的机针,数码印花机里流出的件件衣衫,闪光灯下不断被记录的光影——这,就是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的艺术时尚创意课程。

    艺术时尚创意课程是在学校总体ARTIST艺术课程指导下,围绕关注学习经历,注重情感表达、探索技术创新、着眼个性发展、强调尊重平等和聚焦文化融合的课程理念,以艺术为载体,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美好。它不同于以往单一的艺术门类课程,而是一组课程群,除传统的舞蹈、管乐、声乐、美术外,拓展融入了数字音频、服装设计与制作、数码印花、大艺术课程、数字媒体艺术、舞台综合摄影艺术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种类进行体验,并且深入学习,也可以打破边界,与其他同伴共同完成主题性的艺术作品创作。

    舞蹈作为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当其以全新的方式加以呈现,所受益的已经不仅仅是会跳舞的学生,而更多热爱舞蹈的同学,他们能够用别的艺术手段去表现与作品意境相一致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跨域体验背后,更是教师的跨界合作。舞蹈专业背景的陶晓阳老师与人工智能专业的陈苏旸老师,勇于挑战,为学校艺术课程的开展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的确,传统理念的革新,可谓就是一种时尚。艺术不再以某一种标准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载体和工具,让学生去表现生活,表达心中所思所想。在时尚创意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东华大学给了学校非常大的支持,有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注入,很大程度上也激活了学校师资的活力,其中沈天莹老师、傅春璐老师等都投入到了时尚创意课程的建设中,在艺术时尚的融合创意中,师生共同进步。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艺术时尚创意课程刚迈出了尝试探索的第一步,如何让更多学生拥有这般跨域的体验,让更多教师参与到跨界的团队中,都是课程接下来进一步需要解决的。

    愿艺术成为一座桥梁,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自信投入到艺术学习中,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在充满艺术的生活中,相信每一个建青学子都能成为“艺术家”。

    天一小学:让“idea”不只是一个“idea”

    “我们小组为‘未来学习中心’设计的这个logo,灵感来源于‘Bright’这个单词……”我,天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此时正代表整个小组在第十六期项目活动的成品展示会上自信地演讲。

    “项目活动课程”是以项目化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大家可以自由报名,结成学习小组,必要时还可以请出家长后援团。活动中,小伙伴们要一起上网查找资料,用英语交流,还要用上自己掌握的科学、艺术类知识合作完成一个“作品”。

    组员们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LOGO设计的重要元素,还有它的基本概念,忙了好几个星期。这期间,大家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LOGO。

    小伙伴们又一次聚到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一会儿英文,一会儿中文,好不热闹。我身为组长,听了大家的建议,不住地点头,脑袋里开始盘算:圆形的LOGO里,小蚂蚁肯定得有,英文嘛,要写F.L.C.,大家的idea最好都装在这里面……突然,我灵光乍现,想到动画片里,人们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脑袋上都会跳出一个灯泡,对,把灯泡也加上!可是,大家看着我的“杰作”,都轻叹一声,说:“一盆大杂烩!”

    回到家,我不好意思地拿出草图给妈妈看,寻求她的帮助。妈妈被我的设计逗乐了,她说:“灯泡的概念很棒呢,顺着这个思路再想想,不要被校徽的圆形LOGO框住,我们一起收集的许多商标里,也不全是圆形呀。”

    对啊,我们的LOGO可不可以就是一个大灯泡呢?中间的小蚂蚁是我们最熟悉的了,它伸展触角,俏皮一笑,触角托着的,是未来学习中心的缩写“F.L.C.”,它仿佛在召唤我们:“嗨,朋友们,快到未来学习中心体验丰富的课程吧!”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脑海中模糊的图像逐渐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图案。太令人激动了!

    在期末的成品展示会暨颁奖仪式上,我们小组得到了全员荣誉奖状。我想,这奖状里也有妈妈的功劳呢!是妈妈肯定了我的想法,鼓励我勇于尝试,否则,那张草图永远只会是一个“idea”。  (2015级4班 吴晗灵)

    天山学校:生态课堂

    踏入天山的校园,你会感觉到什么是花园式学校;走近天山的学子,你会感受到什么是青春活力;跨进天山的课堂,你会感悟到什么是“生态课堂”……

    自从学校创建“培育生命科学素养”上海市特色高中,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开放、交流、平衡的“生态课堂”,就成为学校一线教师时常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一直觉得英语的学习内容不能囿于教材,就像自然生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课堂也应该是开放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更多的学习渠道,而英语原版读物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于是,英语组的老师们尝试在高二年级开展英语原版小说的教学。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部小说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还曾被翻拍成电影。

    学生们拿到这部小说,确实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那么,如何通过小说阅读鉴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我们教学设计时特别需要关注的。基于这本小说的内容,我们决定将课堂焦距在“人物赏析”,并且集中在查理和工厂老板旺卡这两位主要人物上,

    第一次尝试,我设计的主问题是: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哪些令你印象最深刻并说说理由?以此为线索分析两个人物的描写方式、性格特征,课虽然也流畅,但总感觉学生是在比较被动地回答问题,没有充分参与交流的气氛。而就像生态系统需要不断的交互作用才能具有生机,课堂少了交流也就缺少了活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通过怎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也着实困惑了我。

    溯本求源,我回顾着学校开展的“生态课堂”骨干培训、交流研讨、教学评优,再一次学习生态课堂的要义。“尊重、唤醒、激励生命”不就是“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吗?“以学生为本”,真正关注学生,不就是“生态课堂”应该秉承的原则吗?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以学生的逻辑来教学生”不就是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吗?

    于是,我将主问题调整为:如果你能成为小说中的人物,你更愿意成为谁?查理还是老板旺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说要成为查理,因为他诚实,善良,有孝心,有骨气,有智慧……也有说要成为老板旺卡,因为他勇于探索,爱憎分明,虽然有时候也喜欢恶作剧……大家畅所欲言,我也加入了讨论。非但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而且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也比之前更丰富,小说鉴赏力自然而然提升,人文素养的培育也就自然而然达成了。

    小小的变化却带来了大大的转变,反思这个调整,表面上是将问题变成话题,实质上是将学生置身于小说的情节中,使原先站在故事外的旁观者变成了故事的参与者,关注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中有了“现场感”,也就有了知识、能力、素养平衡提升的“获得感”!  (英语教研组 何琼)

    西延安中学:这样的作业,我喜欢

    回顾刚得知熊老师布置的开放性作业之时,心里有小小的忐忑:我到底能看懂欧亨利短篇小说《二十年后》的英语原著吗?里面不少的生词要怎么办呢?还得判断哪个译者的版本更贴切并给出理由?现在作业做完了,我发现通过对译文赏析,我在面对问题,不断摸索,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关于阅读以及翻译英语文章的小知识,离“问题解决者”又迈进了一步!

    文章的第13段中出现了一个短语“get my pile”,译文为“搞到钱”。但是“pile”一词在一些手机翻译器中的解释几乎只有堆;大量”或“摞;沓”的意思。代入原文发现解释不通,所以译文中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究竟是译者对原文的主观推断还是我们所不常见的,不正式的俚语表达?带着这个问题,我上网查阅了电子版的韦氏词典。原来,除了我们熟悉的解释,例如“a quantity   of things heaped together”和“a large building or group of buildings”之外,它还给出了符合译文的解释,即“a great amount of money:fortune”.

    在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词语。如果只是将我们所熟知的释义代入理解,会发现解释不通。这时候这些单词常常代表一些口语化的,非正式的表达,也就是所谓的“俚语”。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了这类词语,并且想要了解这类词语的意思,仅通过简单的查询手机app往往无法做到。这时候需要我们巧借工具,查阅覆盖面更广的英语词典,通过各类纸制的或电子版的英语词典,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它们的意思以及用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多积累这类词语非常重要,因为俚语的非正式含义与它的原意有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积累来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为我们的英语原版阅读锦上添花。

    原来,翻译不单单只是将原文的字面意思解释出来,更在于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情况下,考虑文章感情走向,兼顾一种“人情味”。这样的翻译方法往往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对文章有更深切地理解,同时也更贴切作者的原意,体现出译者对于原作细节的充分解读。  (2018级7班 许菁)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