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钰)根据丁善德《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改编的《降B大调双钢琴组曲》,16日晚在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师范大学专场音乐会上首演。青年钢琴家王鲁、朱昊冰以高水平演奏,精湛描绘出作品中绚丽的少数民族风情,让台下观众喝彩连连。“希望有更多的钢琴家、钢琴学习者、爱好者,学习推广这部作品,感受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声音。”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朱昊冰说。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原作写于1984年,三个乐章的恢弘结构,将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彝族盛大的火把节狂欢场面置于眼前,带观众一一领略了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情万种的对歌。作曲家丁善德是中国钢琴历史上第一位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也是中国钢琴演奏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把西方钢琴表演艺术带入中国,此次演奏《降B大调双钢琴组曲》的青年“海归”艺术家,致力于继续他的脚步,丰富钢琴民族化的特点。
双钢琴的呈现形式相比于协奏曲,能在协调乐队、指挥和协奏者上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推广民族钢琴作品有所裨益。双钢琴的改编也将音响扩大,让色彩更为丰满多样。“能让观众喜爱这部作品,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热烈舞蹈和风土人情,我们特别高兴。”朱昊冰表示,首演后希望能继续遵循前辈艺术家的指引,传播中国作曲家的创作,将中国钢琴演奏学派发扬光大,用音乐讲述民族故事。“推广凝聚民族特色的原创钢琴作品,让中国钢琴演奏学派被更多观众了解欣赏,是我们肩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