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浦东开发开放迎来29周年纪念日。回溯这段改革攻坚的历史,勇当闯将的浦东始终不畏险阻,奋力向前奔跑。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迈向而立之年的浦东有了新的使命:在担当时代重任中勇立潮头,在全力对接上海四大战略支撑上拿出新举措,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科创中心建设上实现新作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构筑战略优势,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为新一轮改革发展闯关夺寨、探路破局,新时代的传奇正在书写。
对标最高标准,“硬核”首创在这里落地
开路先锋,就是要善于探索未知、善求“无解之解”。
在全市率先实施“一网通办”,327项涉企审批事项“一次也不跑”;针对市场主体开业前需要办理的各类许可证,率先在全国试点“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让企业减少重复申报项目,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上敢为人先,持续亮出一个又一个“硬核”首创,推动营商环境实现大幅提升。
大胆创新,用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办了六年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证,这次真的感受完全不同,比原先方便多了!”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王芳蕾感慨,公司有40多名外籍员工,以往办每张证都要来来回回跑部门,这次真的高效又方便。
通过上海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可在5个自然日内完成,这是浦东新区率先改革突破,刚刚推出的又一个全国首创,今后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将能享受如此“飞速”的办证体验。
据浦东新区区委办公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处处长肖林介绍,在这个“一网通办”服务平台上,申请人只需一次填报,就能实现体检预约、工作许可申请和居留许可“一表申请”,随后也只要到浦东国际人才港的一个窗口办理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实现只跑一次,“我们组建了一支全岗通帮办队伍,让来办证的海外人才充分享受改革便利,实现‘一站服务’。”
上海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是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一网通办”,聚焦“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大胆创新的一大鲜活例证。目前,327项涉企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一网通办”,全程网上办理,53%的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47%的事项做到“只跑一次”。
“把企业、民生服务放到离市场、百姓最近的地方。”针对企业和老百姓办事,浦东新区分别建立了遍布全区的服务体系。其中,企业办事服务体系包括1个区级企业服务中心、7个开发区分中心和300个银行网点;民生服务体系包括36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32个分中心和1287个村居委会家门口服务站、174项个人事项全面实施全市通办。
借鉴银行窗口的做法,浦东新区把原来各部门单独的涉企审批受理窗口统一整合为综合窗口,过去的“一门式服务”变成了“一窗式服务”。前台突出综合性,所有382个涉企审批和服务事项都可以在任一窗口办理;后台突出专业性,各部门根据职能分类审批,对前台碰到的疑难问题提供实时支撑。眼下,“单窗通办”已经覆盖区级和开发区企业服务平台,今年还将逐步完善标准化体系,不断提升审批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跑出速度,让市场主体“满载”获得感
营商环境有没有改善,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而服务效率的提升、审批时间的缩短则是最为实际的感受。
数据显示,浦东在营商环境的各项指标上,跑出了“自贸区速度”。企业市场准入方面,推进“一照多址”等市场准入全流程便利化改革,企业登记环节审批速度大幅提升60%以上,新设企业实现2天设立、4天开业。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方面,实现带设计方案出让24个自然日办结,不带设计方案出让80个自然日办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动产登记方面,从20多天缩短到5个自然日。货物通关方面,整体通关时间缩减到海运2天、空运24小时以内。
为了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浦东在审批时间和审批材料的压缩上,建立了审批承诺时间动态优化机制,通过对办事情况的实时监控和大数据分析,推动审批职能部门减环节、简流程,实现涉企审批事项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约87%。凡是能通过政府数据共享、可以网络核验、前道流程已收取和非必需的四类材料,一律无需提交,凡是兜底性质的“有关材料”,一律明确具体要求,力争所有涉企审批事项所需提交的申请材料平均减少一半,并实现对10%的行政确认、行政给付事项“零材料提交”,申请人仅需填写格式化申请表。目前,所有涉企事项办理实现身份证和营业执照“两证免交”全覆盖、房产信息共享全覆盖、容缺受理全覆盖。
一键触发,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一个个首创的背后,“放管服”一键触发的是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就拿浦东率先试点的“证照分离”改革来说,国务院批准的“116+47”项改革已全部实施,告知承诺管理办法出台试行。在医疗机构设立上,浦东推出了“照后减证”的改革举措,把原先的《申请医疗机构设置许可证》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合二为一,大大简化了审批流程。
“过去要成立一家医疗机构,第一步得拿到设置许可证,光准备产权证明、选址报告等厚达数十页的申请材料,少说也要花费3至6个月。”上海曜影医疗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今年在张江开出第4家门诊部,这次办医的经历让相关负责人周颖感受特别不一样,“由审批改为备案后,我们去年下半年开始筹建,9月底我代表公司递交精简版申请材料,10月底就顺利拿到备案通知。”
设置许可证一旦完成备案,意味着市场主体立马可以着手展开装修设计、人员招聘等工作。张江这家门诊部从前期准备材料到手续落地,相比过去足足缩短了近半年时间。
在有效破解“办证难”、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全方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的建立,也让越来越多企业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目前,浦东建立以“六个双”为核心的政府监管闭环,实现经济领域21个监管部门、108个行业(领域)全覆盖,引领监管方式全面向信用、风险、分类、动态“四个监管”转变,推进监管协同化、智能化、精准化。
高水平开放,把发展放在全球坐标思考
打出开放这张王牌,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浦东新区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全球坐标系中思考,在服务业、制造业上都交出了亮眼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成绩单。
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医院,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新增项目约400个,累计落地项目超过2800个,在认证机构、医疗服务、职业技能等38个开放领域涌现出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而新能源汽车在去年实现零突破,特斯拉新能源整车项目等落地。2018年,自贸试验区实到外资额67.7亿美元,占全市的40%。
金融开放引领,全球资管纷至沓来
在浦东,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无疑备受各方关注。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意见的出台,整片区域的银行业、证券业、金融市场等领域对外开放都迎来了新举措。
眼下,国际资产管理机构正在中国加速布局,而他们选择的落脚点惊人一致:浦东的陆家嘴。这里已经成为他们了解中国市场规则、了解中国投资者需求的第一站。
就在两周之前,落户在陆家嘴的全球知名资管机构——路博迈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拿到了一张全新的业务牌照,成为首批获得在境内开展投资建议服务资格的外资资管公司。手握投顾资格,公司的总经理刘颂对未来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有了更多的期待,“我们会把国际顶尖的投资策略和管理经验与中国资本市场实际结合,为境内的银证保机构提供投资顾问服务。”
实际上,路博迈的历程只是一个缩影。截至去年底,浦东共有外资资产管理公司43家,其中包括全球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公司中的9家。
浦东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张辉透露,未来还将推动一批包括路博迈在内的知名外资资管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成立外资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重点领域加码,引入外资专业医疗
不只是金融,浦东在电信、教育、医疗、文化、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开放力度持续加码,其中外资专业特色医疗机构已有多家落地。
外高桥富特西一路,上海自贸区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就坐落在此,年均接诊人数近800人次。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其后发布的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均提到——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
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院长徐杰告诉记者,受益于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和高效服务,仅开业运作三年,永远幸已实现盈利,“比原来预计的五年盈利目标时间快了近一半。”
同样是在浦东,由香港最大的中医连锁集团——香港培力集团投资的上海农本方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决定到这里“试水”布局内地市场:在浦东新区商务委、世博管理局等部门的帮助下,去年9月取得医疗机构设置许可,两个月之后沪上首家门诊部就在世博区域开业运营。
“我们在香港已经开出了65间诊所,位置基本都是在大商场、地铁站,方便上班一族趁着午休时间,或者是逛街间隙来问诊,”农本方中医诊所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蔡承宪告诉记者,上海的第一家旗舰店之所以选择在世博,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商务环境和发展潜力。
走进这家门诊部,完全不会闻到任何中药味,一边的候诊空间布置非常温馨,另一边则摆着一台智能化的中药房系统,可以存放多达1413瓶药,配药、取药、扫描称量都在一个工位上完成。
据蔡承宪介绍,农本方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配药全部用的是中药配方颗粒,不用煎煮,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我们中医在诊症时的电脑系统和药物配方、药物处方的配药系统以及中医助理的系统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这样一来,可以严格管理服务病人的时间和标准。”
尽管刚刚进入上海市场,基本只靠口碑传播,但农本方这家门诊部的业绩每个月都在以两位数增长,这让蔡承宪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我们今年计划再开3家门诊部,希望明年能发展到十几、二十家。当这个模式成熟之后拓展的速度会比较快,目前还在探索阶段。”
满满“科技范”,点亮未来产业新格局
4月11日,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一台白色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将一瓶矿泉水送到了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涛的手里。在他背后,微软和IBM的大楼标识格外醒目。
张江人工智能岛位于张江科学城中区,是由张江集团负责开发运营的人工智能产业新标杆,岛上集聚IBM研发总部、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微软AI&IoT Insider实验室等跨国企业巨头,同济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及云从科技、小蚁科技、汇纳信息、黑瞳科技等知名企业。
据袁涛介绍,今后,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都会率先应用在人工智能岛上,“人工智能岛将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最集聚、类型最丰富、人才最密集地之一。”
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浦东正在打造一批引领发展潮流、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兴产业集群,筑起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科技范”十足的张江人工智能岛就是其中一大产业——“智能造”的代表。
瞄准价值链高端
如今,“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智能造”“数据港”等新兴产业正在点亮浦东发展的新格局。
瞄准价值链高端寻求突破,浦东布局“创新药”全产业链,从北至南打造了三大园区和四个产业基地,显示出坚持研发与制造并重,推动一批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的大手笔。
去年,浦东生物医药规模达到67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为548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全市工业产值近一半。同样在去年,上海共有四个创新药物获批上市,全部来自浦东;全区还有超过100个创新药物处于临床二、三期试验,包括一类新药超过30个,每年有20至30个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浦东新区科技经济委主任唐石青透露,生物医药产业具有特殊性,不仅需要重点产品和领军企业的带动,更需要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支撑,“未来,政府部门将重点关注、扶持产业基地等创新型平台,打响‘张江创新药’品牌。”
厚植技术研发优势
就在今年1月,微软旗下全球最大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宣布落定张江人工智能岛,IBM上海新总部及研发大楼紧随其后也在张江开启。两大国际科技巨头“前后脚”的大动作,透露出浦东新区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深度:厚植技术研发优势,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人工智能未来实验室,引入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科技巨头建立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生态圈。
微软总部设立的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实验室(AI&IoT Insider Lab),是其为助推“人工智能硬件”创新研发和产业化而专门设立的全球性研发机构,落地张江的是全球第三家、也是最大的一个。据微软全球AI事业部业务拓展总监余丽娜介绍,“我们计划今年5月15日在张江人工智能岛开幕,这也将是张江人工智能岛首个开幕运营的实验室。”
数据显示,浦东高端装备产业去年实现产值903亿元,已成为上海智能制造产业重点集聚区。以推进张江人工智能岛和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为重点,浦东的“智能造”将着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同时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和作业效率。
新兴产业代表未来
除了“创新药”和“智能造”,在“中国芯”方面,2018年浦东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1066亿元、占全市73%,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综合实力最具优势的地区之一。接下来,重点是要加快建设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争取在芯片设计环节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研制更多具有自主品牌的高端芯片。
“蓝天梦”,也是备受关注的航空航天产业。2018年,浦东航空航天制造业实现产值67亿元、增长21%。依托中国商飞,大飞机产业园今年启动首期总装产业基地配套园区规划建设,预计2023年完成,实现产值超200亿元,推动航空航天产业不断向发动机、航电、机电等领域拓展。
另一个是“数据港”,浦东数据产业主要由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数据服务构成。浦东会在园区建设、场景应用、产业发展、空间拓展等方面持续用力,关注核心软件和应用软件及其研发,培育新的信息服务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