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16日 星期二
1
要闻

嵌入式养老服务更好满足“原居安老”

上海出台工作指引,在城区打造涵盖餐、医、养、托的“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本报首席记者  钱蓓

    ■2019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中,涉及养老服务的有6项,多数都要落地社区,比如新建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新增4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等。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的逻辑前提是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为此必须做实街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织密织牢养老服务网,在城区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涵盖助餐、日托、全托、医养结合等各类服务

    上海老龄化程度超过33%,老龄人口逼近500万,仅百岁老人就有约2500人,是名副其实的深度老龄化城市。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昨天在“2019民生访谈”中表示,“长寿之城”要应对的老龄化挑战非常严峻,必须从完善制度体系着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目前最核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这是理解当下上海养老服务布局的一把钥匙。

    今年6项养老政府实事多落地社区

    市政府已经连续22年把“新增养老床位”列为政府实事项目,到2018年底全市已建成712家养老机构、14.7万张床位,今年计划继续建设7000张床位。养老床位“一床难求”问题初步缓解,但床位总量相比需求量仍然有限。上海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大体量的养老机构建设难度大、周期长,但老年人又总是倾向于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因此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成为近年来政府力推的对象。

    以今年的市政府实事项目为例,养老实事项目共有6项,多数都是要落地社区的,比如新建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新增4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等等。

    朱勤皓表示,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的逻辑前提是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为此必须做实街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织密织牢养老服务网,在城区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这个圈子涵盖助餐、日托、全托、医养结合等各类服务。

    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样板

    上海目前的社区嵌入式养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功能型的“长者照护之家”,通常为面积三五百平方米、床位数10到49张的微型养老机构,主要为老年人提供短期住养照料服务。到2018年底,上海已经建成155家这样的机构。

    另一种是综合型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面积在1000平方米左右,通常是集成了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护理站或卫生站等的枢纽式综合体,能让老年人不出社区享受日托、全托、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各种服务。2018年底,全市已经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80家,今年将实现街镇全覆盖。◆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这两种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座落在社区,满足了老年人原居安老的愿望,受到普遍欢迎。”朱勤皓表示,今年民政部门还将加大力度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近期计划在市级层面出台“社区嵌入式养老工作指引”,为街镇提供完整的、可参照的社区养老服务模板。

    闲置资源改造成养老设施遭遇阻碍

    养老床位等资源的供需缺口,让不少社会力量看到参与养老服务的机遇。近年来上海一直在努力挖掘资源,为养老设施、养老床位建设提供场地支持;但在将闲置资源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的过程中,大家经常遇到“土地性质无法转变”的关卡。

    “闲置资源改建养老服务设施存在一些麻烦,比如缺乏操作路径,有的项目走不通,有的办理周期很长,项目实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等。”朱勤皓表示,针对这一问题,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规划资源局、市住房建设委、市应急局等部门近日联合出台一份工作指引,目的就是促进和规范利用存量资源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

    这份“工作指引”明确了存量资源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的两条操作路径,并配套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利用工业用地、仓储用房兴办养老服务设施的,可以通过城市更新项目来调整土地性质,权利人按照养老用地的基准地价补缴土地出让金、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按照新的用地性质开发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可以享受养老设施建设运营和城市更新的相关优惠政策;商业、办公、社区用房等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的,在确保结构安全、消防安全的基础上,可以暂不调整规划、土地性质,通过临时改变建筑使用功能来实施,而且从事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且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五年内可不增收土地年租金或土地收益差价。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