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撰文/本报记者 叶辰亮
春日的清晨,刚刚结束晨练的张老伯走进广场后面的庙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拿出读者证刷卡进入阅览室,翻阅新到的图书;周二上午,买完菜的李阿姨回家放下菜篮,下楼来到唐丰苑文化客厅,社区沪剧课马上开始,小区里的新老朋友汇聚一堂,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唱段;工作日午间,白领王先生用罢午餐,信步来到办公楼附近的陆家嘴金融城融书房,找个舒适的位子,拿起一本英文小说来翻阅,享受工作之余的片刻悠闲;下班后,吃完晚饭的老许来到离家不远的城市书房看书读报,这里24小时开放,就像自家书房那样方便;周末,南翔古镇热闹非凡,老街上商家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张静带着儿子小宝走进一座古朴院落,这里便是远近闻名的“我嘉书房·名士居”,清新雅致的装修让人心境平和,而丰赡的连环画收藏更是让小朋友流连忘返……
文化休闲不必走远,家门口就有好去处。近年来,上海市区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在文化配送上快马加鞭,公共文化设施遍地开花。
去年,上海积极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将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仅十个月时间便超额完成目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底,全市16个区5129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先后通过三轮验收,完成年度目标的114%,并首次发布“公共文化服务标识(Logo)”,作为上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统一标识,广泛运用于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日前发布的 《2019年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点任务表》提出,今年上海有18项重点工作要推进,其中首要工作就是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眼下,上海正在编实织密“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基础设施+多点位公共服务设施”相交织的公共文化设施全域网络,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同时,相关部门也鼓励街道乡镇建设睦邻中心、邻里中心等综合性服务设施,补充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建好“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随着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这样的文化福利。这些亲民的小微空间如城市公共文化的造血细胞,正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