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笑添
上月29日是日本旧财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埼玉县的市政厅内,川内优辉平静地整理着办公桌上的私人物品。在完成这一天的全部工作后,他正式与这份相伴多年的工作作别。作为纪念,川内优辉第一次在社交网站上开通了个人账号,紧接着酣畅淋漓地跑了整整60公里。上周,这位2018年波士顿马拉松冠军签下人生中的首笔商业赞助,落笔那一刻,川内优辉真正告别了业余跑者的身份,“市民跑者”的传奇人生开启新篇。
与那些生长于战乱、贫穷或是饥饿中的马拉松传奇相比,川内优辉的童年算不上有多特别。那时的他只是重复着无止尽的奔跑,日复一日地带着痛苦狰狞的神情、迈着别扭而又沉重的步伐,冲向母亲为其设定的终点,就像成年后的他每一次在马拉松比赛中冲线时那样。某种程度而言,川内优辉所受到的关注和散发出的亲和力,不止关乎其业余跑者的身份,更因为他为了抵达终点拼尽全力到甚至有些狼狈的模样。那就是每一位热爱马拉松的普通人跑完42.195公里漫长旅程后的样子,唯一的区别在于,川内优辉要快得多。
如果说在马拉松世界里,基普乔格代表着天赋异禀与极致伟大,那么川内优辉身上所折射出的,则是每个平凡的跑者本身——辞去工作前,他与多数日本白领一样重复着每日八小时的工作,唯有下班后才能挤出闲暇,拖着疲惫的身躯奔跑;当世界顶尖选手们大多保持着一年两到三赛的节奏时,平日无暇训练的川内优辉却与业余狂热爱好者一样几乎每月一赛,以这种方式艰难地维持状态;公务员的特殊身份让他无法接受任何赞助,是并不丰厚的薪水及完赛奖金支撑他跑遍世界;受制于工作安排,直至去年,川内优辉才首次空出假期前往波士顿,参加这场令全世界跑者朝圣的殿堂级赛事,而早在出道时他的成绩就比赛事准入门槛快了近一小时。
不难理解,为何川内优辉的追随者能遍布世界,在日本甚至可以找到专门模仿他的喜剧演员。他向世人展示的,是同时作为普通人及马拉松运动员的特殊生存方式,以及一个如今会让人感到不置可否的话题——“在实现与工作无关的伟大事业时,工作不会成为阻碍。”这句话出现在当初《跑者世界(Runner’s Wolrd)》杂志采访川内优辉的人物特稿之中,那时,“市民跑者”的跑步事业仍在以不可思议地速度发展着,以至于让包括川内优辉在内的所有人都相信,他能一直保持如此状态奔跑下去。“我没理由辞职,开始跑步后我每年都创造PB(个人最佳成绩),这种环境很适合我。”这是当初川内优辉给出的解释,在他看来,如果有了很多闲暇时光,自己可能反而无法做到这一切。
如果川内优辉安于现状,或许真的可以不做改变。他的冠军奖牌早已遍布半马、全马甚至超马各个领域。从为跑步狂热的日本、美国,到挪威、埃及那些小众赛事,都曾见证过川内优辉的登顶。87次全马跑进2分20秒,属于川内优辉的世界纪录还将被他不断刷新。而一年前在六大满贯之一的波马夺冠,已足以使其跻身马拉松世界的传奇行列。只是很少有人意识到,2013年在首尔马拉松跑出2小时08分14秒的个人最佳成绩后,川内优辉已有近六年未能有所突破了。这六年间,发生了许多足以改变当事人想法的故事。2017年伦敦世锦赛前,川内优辉的弟弟辞去了原本的工作开始专职跑步,成绩自此提高了近5分钟;在越来越密集的参赛频率面前,一年25天的有限年假时常让川内优辉感到无所适从,即便挤出闲暇参赛也往往无法留出足够的时间休息;随着经验的积累,他渐渐意识到了自己对于过于炎热或是潮湿天气的不适,而这正是埼玉县的夏天最常见的样子。
川内优辉辞职的决定是在波马夺冠后宣布的,那时起他已对未来有了完整的规划,从签约三到四家品牌到夏天前往日本北部训练,就连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舆论影响都已考虑在内。“我知道,追随者中有人会走,有人会留。”失去了“市民跑者”的光环与桎梏之后,川内优辉将面临截然不同的人生。他不必再去面对经济压力,不必再去考虑假期,但故事的另一面,从他签下第一笔赞助合约的这一天起,人们就将不再谈论他的身份与种种不易,留给川内优辉的只有对于创造好成绩的期待与压力。对于这位如今的职业跑者而言,在人生的新篇章里只有一件事情不会改变,“我永远不会对跑步失去兴趣,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