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恒雷
关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相关资料与名人轶事可谓汗牛充栋。其实,有一处学村比西南联大创办时间更早,同样是名家荟萃,那就是在东南沿海的厦门集美,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设的集美学村。
该学村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创办的悌斋学塾,而后陆续建立小学、中学、师范等涵盖诸多学科体系的综合性学校,统称为集美学村。集美学村曾聘请诸如钱穆、王鲁彦、龙榆生等名家执教,还曾邀请鲁迅、蔡元培、马寅初等大家演讲。陈满意历时三年撰写的《集美学村的先生们》,通过大量资料的史海钩沉,再现了这所学村的发展脉络,特别是运用人物纪传体展示了这些早已远去的先生们的音容笑貌,展现了一卷色彩斑斓的民国文人风情图。
介绍集美学村,首先得提到陈嘉庚先生。这位被黄炎培誉为“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一人”的爱国华侨,一生所得大多用于教育,仅闽南学校就资助了110多所,至于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则都是其一手创办的。本书开篇即通过黄炎培与叶渊等先生的视角,观察描写了陈嘉庚投资办学、教育思想、选聘校长、办学思路等情况。通读全书可发现,由于陈嘉庚与学村诸多名家都有往来,比如他与马寅初、鲁迅等人的交往就常被后人提及,因此,陈嘉庚就像小说主人公,几乎贯穿于全书所有篇章,成为全书时明时暗的线索。
陈嘉庚是有钱人,但教育不是仅凭钱就能办好的。黄炎培与陈嘉庚等人办学校,诸多意想不到的磨难都被他们爱国的赤子之心与必胜的信念压倒了。这就是陈嘉庚一直提倡的校训——诚毅。诚,永不毁诺的铮铮傲骨;毅,永不言败的坚强。
全书提到30余位先生,大多已故去,唯有当时仅十几岁的少年黄永玉还在世。黄永玉谈及校训时说:“我也没有忘记校训‘诚毅’二字,对人要诚恳,对事要有毅力。我也把这两个字送给了我远行的儿女。”通过黄永玉的回忆,我们了解到黄老的许多逸闻趣事,比如他收获颇丰的“留学生”(留级)生涯,不仅收获160余名同学,还凭着在图书馆的博闻强记,开启了文学与艺术的旅程。
因为陈嘉庚投入的巨资,集美的经费在相当长时期内是有保障的,教师待遇远高于官办学校,从而吸纳并汇聚了大批名师,颇具东南“雅典学院”之盛况。比如,钱穆虽连高中都未毕业,但刻苦钻研,发别人所未发之。授课中,他将自己的治学成果娓娓道来,有理有据,新颖别致,瞬间引起集美校长与学生的一片赞叹!类似的大师级授课与演讲比比皆是。
笔者之所以称本书展示了一卷民国文人风情图,在于其不仅介绍了集美学村先生们的教学与写作,还通过展示他们的交友、恋爱、婚姻、官司、书信、摄影等各种生活状态,全面呈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风貌。笔者甚至在一些故事里,发现了时代进步的脚印,最明显的就是婚恋观。以施之勉为例,他与沈韵秋的爱情婚姻故事,就是冲破封建旧思想婚姻观念的典范,这无疑是时代大背景变迁给青年带来的婚恋理念更迭。书中类似之处还有许多。
集美学村虽然建立在厦门,但本书多处提及了上海,其出现频率不亚于厦门。因为上海在民国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是当之无愧的全国中心,其影响力自然直接辐射到同处东南沿海的厦门集美。而且,集美学村的先生们前往厦门任教,需搭乘从上海出发的轮船;告别集美,也是以上海为终点。再者,上海诸多报刊特别是《申报》,对集美学村的动态予以及时报道,这也是本书的重要资料来源。需提到的是,中国首支海上童子军在顾拯来教练率领下,乘坐仅31吨重的集美一号实习船,就是从集美航行到了上海,从而震惊众人而享誉一时。可以说,厦门与上海,全程见证了集美学村的发展。
还需提及的是,本书辑录许多所写人物的珍贵照片,有肖像照,也有著作书影。同时,每一篇人物传记前,由集美大学高材生孔艺霖根据嘉庚建筑的老照片手绘相关建筑素描图,令本书颇具特色。一些建筑如延平楼、即温楼、三立楼、集贤楼、钟楼等,即便是素描也颇具建筑特色,东西方风格交融跃然纸上。这些建筑的大气华美,也令来自全国各地的先生们叹为观止,为能在这里工作学习而颇感欣慰。
据作者陈满意介绍,关于集美学村先生们的相关资料,他搜集的可叠至半人多高。要从中择取提炼、辨别真伪,真需要有居里夫人从几吨残渣中提取镭的毅力。陈满意对史料的取舍非常严谨,也正因为他对这些史料的充分把握,才能对相关人物生平生卒等事项进行细致辨别,在行文中条分缕析地厘清诸如张馥哉等人的生平,颇具考证的味道。
陈满意对集美学村诸先生的评述,完全忠实于资料原貌。如出现有争议的记录,比如鲁迅来集美学校演讲的时间,倪文宙作为鲁迅学生、演讲记录人说“有一个小时”,他即以按语形式在括号中标注出“鲁迅在日记中记为半个小时”。这些细节的到位,使全书读来更令人信服。
书中描述的先生们,多为文化名人,他们在集美工作之前、之中或之后,在文化界都有所建树。通过本书,我们还看到了不少当时报刊发布的出版信息,特别是白采、左干臣、刘宇等现当代文学史上不见或少见描述、却在当时颇有名气的文人,书中都予以充分介绍。可以说,这是本书的又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