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方
眼下,“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中不乏华人乐手,克利夫兰管弦乐团亦如是,尤其是在小提琴声部。生在上海的袁瑀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她1986年出国,并在2001年考入了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小提琴声部。袁瑀表示中国父母很早就开始要求孩子学小提琴,家长和音乐学院里的老师都对学生严格要求,狠抓他们的技术。“我也是考了很多团、试了无数轮,才进了克利夫兰管弦乐团。”
来自上海的小提琴家顾维舫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郑石生,并获得过日本国际音乐比赛的奖项。他在1990年加入了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在乐团工作的近30年,让他愈加懂得旋律中的表情与情绪,在声部乃至整个乐团音色中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
有如今已成为中坚力量的华人乐手,也有年轻的新兴力量。舒展就在去年加入了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第一小提琴声部。进入乐团一年,他切身地体会到这支名团对声音的要求非常严谨,每一弓、每一个揉弦和每一次呼吸都很讲究。“38把小提琴加上大提琴、中提琴和贝司声部,占到乐团将近七成的人数,可以拉得那么齐整,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即使考入一流乐团,乐手们依然丝毫不敢放松。舒展透露,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几乎每周都有三至四场演出,周末基本没有休息。在有限的空闲时间里,乐手还要开独奏音乐会、录CD,部分乐手还会作曲,而他们的减压方式是——开室内乐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