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2
要闻

下“绣花功夫”推进垃圾分类


宝山区大场镇在9个居民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为每户居民配备垃圾二维码,干、湿垃圾袋贴上二维码,可全程追溯每袋垃圾的来源和去向。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在陈家镇裕安社区公建配套16期,有崇明区唯一一处建在居民区的湿垃圾处理站,去年9月湿垃圾设备投入试运行,实现了湿垃圾不过夜、不出小区。
本报见习记者 邢千里摄

    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在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上持续用力,更加注重在城市设计、垃圾分类等看似小事情、实则大文明的地方下功夫,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富魅力。

    目前,距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仅剩三个月了。这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必须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这是一件没有退路的事,必须更加主动地寻求作为;这是一件引领时尚的事,必须更富创造地探索实践。

    在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中,上海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分类经验和较完善的分类处理体系,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点和痛点。面对难点和痛点,要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增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行动自觉;同时,要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编者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