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简称“华山神外”)常务副主任,毛颖被称为“一个站在神经外科巅峰的人”。因为这里,是中国南方最早建立的神经外科,“北天坛、南华山”并称中国神经外科的双子星;这里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华山神外被国际神经外科最权威杂志《神经外科》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
毛颖从医的27年,正是中国现代神经外科飞速发展的27年,而他更是华山神外从初出茅庐到走向全国、扬名世界的见证者和推动者。这意味着,他不仅要书写个人的外科传奇,更肩负神经外科乃至脑科学一系列新老课题攻关。高原上建高峰,犹入无人之巅,已无经验可循。
“你只管努力,上天自有安排”
1992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进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34岁成为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教授、博导……毛颖的“医路”堪称完美,殊不知,他也曾经历灰暗时刻。
大学入学第一周,他因体检发现转氨酶不正常,险被退学。休学一年,他没有荒废,而是去了一所大学旁听英语,一年后复学回到上医,毕业时,他以男生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华山神外。
毛颖起步晚了,但他的经历真应了那句“你只管努力,上天自有安排”。1993年,是他进入华山神外的第二年,有一天,周良辅交代了一句“这学生,以后我来带”,毛颖就拜在了名门之下。原来,毛颖不仅聪明,还肯钻研,病史写得极认真,附有诸多思考,老师全看在眼里。
给如此精密的人体器官——大脑动刀,需要多么精湛的技术、多么沉稳的内心!毛颖回忆老师周良辅传授技术的场景:“一般他先主刀,等做到他认为你可以胜任的那一步,他会切换到助手的位置,让你主刀;而后,你的每一步,他都看在眼里,当他认为你无法胜任了,就又换回来;他认为你可以了,再换给你。”
百年来的现代医学,何尝不是在这样的师徒不断换位中,传承、进步着。
创建于1952年的华山神外,是一个几乎与新中国共成长的学科,创科元老史玉泉教授已百岁高龄,构成了如今“四世同堂”的人才梯队。
从零起步、历经近70年奋斗,而今,华山神外的年手术量达到1.7万台,居全国第一,这里七成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50%至60%的病例系外单位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海外进修者纷至沓来,为上海医疗发展“振龙头”的关键学科。
美国大学神经外科协会副主席、《神经外科》杂志主编尼尔森·欧耶希库赞叹:“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有序的管理和运作令人赞叹!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已达到世界一流学科标准!”
从跟跑到领跑,进步源于永远自省
蜚声国际的影响力来自一次次对疾病的征服。
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的经典疾病,发病率占脑肿瘤一半,常会累及功能区,术中定位尤为重要。毛颖与老师周良辅通过研究,将大脑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融合起来进行定位,并与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工程师一起研发,于2007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应用“多影像融合定位技术”。该技术可将病灶精准定位在1毫米内,使患者术后病残率下降15%,被世界神经外科联盟主席布莱克教授誉为“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式的研究,象征着中国逐步崛起的神经外科力量”。
围绕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脑血管疾病——难治性脑动脉瘤和烟雾病,毛颖又带领团队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个体化设计的脑血管重建手术,变“难治”性动脉瘤为“可治”,术后功能障碍率大为下降。
神经外科领域精专一个方向,可能都需要花费毕生精力,而毛颖是少有的“全才”。“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比别人看更多的书,投入多于别人两三倍的精力。”他说自己生逢其时,见证、参与了中国神经外科的起步、发展与腾飞,背负着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使命:老师把神经外科打造到如此高度,他作为后来人有责任必须做好。
毛颖做得很出色,独创了许多关键新技术,三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当选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委,肩负着引领中国脑外科发展的使命。
一次次登顶学科高峰,也让华山神外蜚声国际。未来几年,亚洲神经外科大会、国际烟雾病大会均要来华召开,毛颖都是牵头人。“中国神经外科经过了之前的跟跑、并跑,如今部分领域已领跑世界。”毛颖很自豪。
最新公布的2018年度上海市政府质量奖,华山神外斩获金奖。“开着最多最难的刀,始终保持最稳定的高水准”,秘诀是什么?除了一套套规章,华山神外的一个传统尤为动人。在这里,每周上演真实版“周一清晨”——专门讨论治疗效果不好乃至死亡的病例。这被称为“医生最难熬的时刻”,一边自我检讨,一边接受同事质询。
“一个医生的见识终究有限。分享每个人的教训,一起找原因,规避风险,才能不断进步。”毛颖说,“我们不是有多大天赋,而是我们愿意吸取教训。”
永远自省,这大概是毛颖及其所在的华山神外保持进步的一大秘诀。
放下“完美手术”,成就更多生而为人的需求
毛颖常说,用双手触摸大脑,不仅是在触摸病灶,也是在触摸人类特有的认知功能,这是医学赋予神经外科医生的“特权”。这种“特权”,他已拥有27年,他希望累积现有知识往前走,继续利用手中这个“特权”,在直面疾病和缺陷时,找到重塑脑功能的钥匙。
他不是随口一说。27年的执业生涯,他创造了太多外科传奇,也目睹着身体的神奇。脑手术后,有的人记忆缺失了,有的人突然会说多国语言……这些神奇的现象维持一周左右,又消失了,但毛颖对此念念不忘。
他印象尤其深刻的病例是一名高一女生,学科成绩优异,但随时会发作癫痫。经检查发现,是大脑胶质瘤引发了癫痫。这是一次常规手术,毛颖主刀,肿瘤完全摘除,手术很成功。但没多久,家长跑来求助,原来手术后女孩的成绩一落千丈。不久后,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治好这孩子了吗?”这成为毛颖心中难以忘却的痛。从医学角度,他完成得无可挑剔,肿瘤切得很干净;但他反复琢磨发现,这颗肿瘤涉及海马区,而这是分管记忆的。“如果肿瘤切得不那么干净,多保留一些海马区的功能,大概这孩子还活着……”后来,毛颖与团队将脑电监测新技术引入这类手术,即在手术中观察到癫痫波消失,便不再多切瘤体,尽最大可能保留脑功能。
一个外科医生对“完美、干净切除”的放下,或许能成就更多人生而为人的需求。医学的进步或许就是不断深化认知、达成和解,并取得螺旋上升的。
去年6月8日,华山医院西院正式开张。作为执行院长,毛颖更忙了。依托华山神经医学优势,这里成为“上海市脑疾病中心”和“复旦大学脑疾病中心”,要打造国家脑血管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心。地处连接长三角的虹桥板块,华山西院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神经创伤监护中心。
这里还将开设临床1期病房,用于神经医学领域的原创药、医疗器械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意味着中国病人有望第一时间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最新福利。
“将来,中国将不再一味说自己拥有海量病例,而是要发掘数据的意义,开发人工智能,建立模型,预测疾病。”在上海“脑科学”计划里,毛颖承担着脑疾病研究、上海“脑库”建设等多项重要的新任务。“医学的开始如同说一个故事,而我,是击鼓传花的角色,希望中国的神经外科越来越好,造福天下苍生。”毛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