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01日 星期一
2
要闻

以人工智能赋能医疗,联影智能科研团队首创的技术与产品受到国内众多顶级医院肯定

创新“飞轮”驱动“AI+医疗”颠覆超越


上海初创人工智能公司联影智能的科研团队正致力于计算机视觉,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医疗。 (资料照片)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我国目前是全球人工智能(AI)领域发展最快、机会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旺盛的医疗需求,“AI+医疗”在我国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上海张江,一支由世界级专家领军的“AI+医疗”团队已低调而扎实地工作了一年多,其技术与产品受到国内众多顶级医院的肯定。如果说人工智能即将给医疗和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那么,在张江,你一定能感受到这种曙光。

    创业的加速度

    创立一年多,手拿数亿元投资,但联影智能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今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在上海科技大学学生服务中心楼内,100多名员工散布在三四个教室般的房间里忙碌着。没有漂亮的前台、没有豪华的办公室,甚至连企业名称和标识都看不到。但是,首席运营官(COO)詹翊强告诉记者,大家对校园都很有感情,因为这里有创业的感觉,在学生食堂用餐也很方便。

    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联影智能八成以上员工都从事研发工作。但扫一眼大家桌上的显示器,却有一种进了医院读片室的感觉:屏幕上铺满了一张张黑白分明的CT、核磁共振像片。

    这正是联影智能着力突破的领域——在人工智能技术各分支中,它主攻计算机视觉与医疗的结合点。一年来,它推出人工智能平台,上线了八款医疗相关产品,包括让人工智能帮助医生识别肺部微小结节、判断是否有肋骨骨伤、快速测定儿童骨龄、深度分析脑部疾患。简而言之,就是让人工智能判读那些难读的片子,充分发挥它“火眼金睛”的特长。

    比如,它的人工智能可根据脑部影像快速绘制脑肿瘤的3D精细结构,为手术准备提供帮助;可在从大量X光胸片中筛选出真正的患者,提高体检筛查效率;可根据最隐蔽的蛛丝马迹,对最难判断的肋骨骨折给出诊断建议……

    不难看出,联影智能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全都是以医生的助手、而非竞争者的姿态出现的。这种理念已根植于这家初创公司的文化中,并且引导其技术和产业线的发展。在创始人、联席CEO沈定刚看来,完全没必要把人工智能和医生对立起来:“人工智能只是医生的一个工具,未来的名医也应该是一个善于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医生。”

    天时地利人和

    联影智能是一家全新的企业,但无论是创始人、品牌,还是在所属的人工智能领域,它都已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此次创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兼备。

    两位创始人兼联席CEO沈定刚与周翔,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重量级人物。沈定刚是全球医疗影像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而周翔之前是西门子公司医疗影像计算机辅助诊断板块的全球负责人。此外,包括COO詹翊强在内,联影智能还汇聚了一批曾在海内外学界与工业界拥有很高知名度的人才。

    沈定刚、周翔、詹翊强在国外相识、合作了十多年,见证过人工智能发展的几次起落。但直到这次创业之前,随着算力、数据、市场等条件的不断完善,“AI+医疗”终于来到临界点,可以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成为一股改变世界的力量。

    多年的海外经历,使得这支团队非常了解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在他们看来,中国发展“AI+医疗”有许多独到优势。詹翊强说,或许是因为工作压力远远高于国外同行,中国医生对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更高;当然,人工智能的确也表现出了能为医生减压的实力。此外,人工智能对于提高国内的医疗供给,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极有帮助——联影智能有一款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核磁共振成像速度提高10倍甚至更多,一旦应用,显然能压缩医院影像科门外排起的长龙。

    蓄力弯道超车

    目前,联影智能正在全力推进研发和产品化进程,一方面其人工智能算法正在加速迭代,另一方面,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成都等三甲医院集聚的城市,它也在扩充自己与顶尖医生合作的“朋友圈”。

    詹翊强告诉记者,联影智能所有核心算法都是原创的,目前在医学图像模态、疾病种类这两个交错的维度上,形成了核心技术覆盖。从技术架构角度看,这家公司目前正在不断设计、开发自己的人工智能零件,或者说“乐高积木颗粒”,等到积累足够多,开发一个人工智能组件和产品,就会像搭乐高一样简单和高效:“我们就像是飞轮,启动时看起来很慢,但蓄力会越来越足,转得会越来越快,快到完全停不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联影智能所属的联影集团旗下还拥有国内最具实力的本土医疗影像装备企业——联影医疗,从而与联影智能形成完美的商业和技术互补——联影医疗拥有包括CT、核磁、PET-CT、PET-MR、放疗设备等全系列产品线,将为联影智能的人工智能提供最需要的算法培训数据以及应用场景;反过来,联影智能也将为联影医疗的装备提升更多附加值。

    某种意义上,这种互补效应或许只有在现在的中国才能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詹翊强说,以他们对老牌医疗设备跨国公司的了解,这些企业的“硬件文化”根深蒂固,与注重快速迭代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太兼容。而在联影集团现有布局中,既有强大的硬件作为后盾,又赋予人工智能公司创新的空间。

    事实上,这也是促使这个已在国外功成名就的团队回国创业的关键原因。

    弯道超车,颠覆超越——这既是存在于大视野之下的宏观叙事,也是一家家联影智能这样的新兴企业正在奋力书写的创业传奇。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