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4月01日 星期一
DS5
文汇读书周报;三味书屋

叔本华何以享有悖论式的盛名?


《叔本华传》[美]戴维·E.卡特赖特著何晓玲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毛志辉

    阿图尔·叔本华是德国继康德之后、尼采之前的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哲学家,也是众多哲学家中一位与众不同的“另类”。几乎所有哲学家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乐观主义者,而他却是一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他不像康德、黑格尔那样是地道的学院派哲学家,但又不完全游离于学院之外;他也是西方第一个厌恶基督教而信仰印度教和佛教、第一批反对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以来公认的身体/思想二元论的哲学家。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文笔优雅清澈、诙谐风趣、通俗易懂,基本上没有艰深晦涩的哲学专业术语,这也使得他的著作成为非专业人士阅读最多、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喜欢他著作的大作家包括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左拉、莫泊桑、普鲁斯特、托马斯·哈代、约瑟·康拉德、契诃夫、毛姆、尤金·奥尼尔、博尔赫斯等,他们都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并在作品或书信中流露出对叔本华哲学的迷醉。

    然而,尽管叔本华在哲学上有着不凡的建树,是一位极其尊重柏拉图、倾慕康德、崇敬歌德、为使命所驱使的哲学家,但他同时却又是一个人类仇视者、女性仇视者、愤世嫉俗者和非理性主义者。在世人眼里,他既无人爱,也不爱人,不仅傲慢自大,而且藐视母亲;他还是一个学术上的失败者、一套自相矛盾世界观的狂暴鼓吹者,甚至是一个殴打女裁缝、憎恨黑格尔的进行人身攻击的谩骂者。何以他的哲学成就和个人人格之间会存在如此严重的“撕裂”?隐藏于他的众多表象背后的自在之物又是什么?

    戴维·E.卡特赖特所著的《叔本华传》,以60余万字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入地考察了叔本华的生平经历,勾勒其家庭和朋友圈,阐述其作品的深刻内涵,分析其哲学学说的发展脉络,挖掘其人生经历背后不为人知的点点滴滴,生动地呈现出一个丰满、立体的哲人形象,为我们探究叔本华的学说体系和个人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向我们揭示出叔本华何以能够享有悖论式的盛名。作为第一部英语的综合性叔本华传记,卡特赖特的研究以海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为基础,还参考了许多德国学者关于叔本华的开创性研究著作,这也使得这部《叔本华传》“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叔本华乖戾性格的养成和杰出哲学的形成,都能从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创伤中找到根源,可以说,正是特殊的家庭和个人经历造就了这位悲观主义哲学家。他的父亲海因利希是一位见多识广的贵族商人,母亲则是开放外向的知识分子,但他们显然不是恩爱的夫妻。父母对他的期望与他自己的兴趣格格不入,卡特赖特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叔本华和家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纠葛,他和母亲约翰娜之间不断的冲突几乎构成其青少年时代的主旋律。虽然从未受过父母的虐待,且优渥的生活条件足以让他听从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但是明显缺乏母爱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仇视女性和缺乏关爱。在他成年之后,无论是来自母亲还是来自学术界的伤害,都只是一而再地加深他青少年时期的创伤。

    成名是叔本华少有的愿望之一,却偏偏天不遂人愿。叔本华在1818年底出版《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时,刚满30岁,这部他所宝重的作品,是他生命前30年间对世界所形成的印象的表述,也构成了他此后42年哲学的基础。正如叔本华自己所言,30岁之前,这个世界给人留下的种种印象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种种思想都已固定成形,而这些观点在人整个余生当中只是发展成为同一本体的种种变奏。然而,《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却在出版后被出版商和学界视作“一堆废纸”。更为凄楚的是,此后他所发表的一切哲学言论,几乎都石沉大海,乏人问津。17年后,他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二部作品《论自然中的意志》,也仍未能吸引读者的阅读。

    “极度的顽固”是叔本华的性格特征之一,支撑他忍受世人的忽视,坚持自己的哲学思想,并度过了数十年的岁月。而在此期间,在哲学家行会成员们的眼里,他甚至连学徒都算不上。1851年,叔本华的最后一部作品《附录与补遗》问世,庆幸的是,这部“写给世人的哲学”并未像此前的那些作品一样夭折,而是引起了报刊界广泛好评,并逐渐被哲学教授们所接受。叔本华的哲学生命在晚年终于热烈绽放。

    为展现出叔本华哲学的全貌,卡特赖特不仅翔实地记录了叔本华的学术经历,也对叔本华的主要作品作了深度解读,重心则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卡特赖特以整整两章的篇幅对这部代表作作了讨论,对书中的四个篇章层层分解,并对该书出版后的遭遇作了梳理。这部里程碑著作围绕“意志”展开,第一篇认为世界是表象,将经验世界视为受制于充足理由律;第二篇转而认为世界是意志,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第三篇再次回到世界是表象的看法,讨论独立于充足理由律的种种表象;第四篇回归作为意志的世界,鲜明地表达出意志本质的人的行为。这部作品所涵盖的主题可谓广博:生与死、自由与宿命、意志散漫的本质、受苦与物料、幸福的消极特点、宗教迷信、作为生命意志最强表达的性冲动、永恒的与短暂的公正、权利哲学、作为正义与美德基础的同情、禁欲主义、自杀以及超越尘世与否定意志的灵魂拯救等等。而位于书末的论点同断言世界是人的表象的开篇论点遥相呼应:“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具有两面性,一个是“表象”的世界,另一个是“意志”的世界。我们的本质,即“意志”,不受时间限制,它从不现身或消亡。通过对意志行为的认知,通过他所作的那个意志归因于所有其他现象的涵盖宇宙的类比,意志成为所有现象的内在要旨与实质。叔本华自信自己哲学的生命力,那些“诡辩者们”(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则恰恰相反,在他看来只是在做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游戏。他高调地宣扬:“我的哲学将丝毫也不会超出经验的范畴……它同任何一种艺术一样,都将只是对世界进行重述。”他的自负、固执和怪异,都如同他卓越的哲学体系一样声名显赫。

    卡特赖特的《叔本华传》,并不只是关于叔本华作为一位哲学家的论述,而是以哲学家叔本华作为主线,通过对他力图解开“永困人心的存在之谜”的人生求索之路的刻画,由此引出他对人类存在的各个维度的探究,呈现出一套富于洞见、论调阴郁、思维缜密、令人信服的世界观。全书严谨详尽,虽然篇幅较大,但因为叔本华的每一个见解都是那样深刻和独到,卡特赖特的叙述又是那样详尽和平实,其内容也就显得丰富和充满启发性。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