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医学健康疑问,我们邀请医学专家来解答。
tangwj@whb.cn
问 洗血真能排毒养颜?
答 陈晓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主任
一些美容机构近来将“净血美容”安排进了“养生、美容、排毒”的套餐中。所谓“净血美容”是指抽取自身一定量的血液,注入一定的臭氧(据说可以净化血液),再输回体内。有体验者说,看着血液从暗红色变成鲜红色,身体感觉到轻松,血液流动速度也变快了,不怕冷、不乏力了。据说,这种方法能预防甚至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乃至癌症,还能清除血液中的过敏原、重金属等,提高细胞活性,使气血畅通,提升肌肤光泽度和白皙度,听起来好像比吃药还管用。“净血美容”真这么神奇?当然没有!
首先,“净血美容”风险重重。且不说扎针可能导致出血血肿、皮肤损伤,临床上,有创治疗都有感染的风险,若是不以治疗为目的,则没有必要。血液净化的过程属于非常严谨的医学治疗手段,在没有获得国家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有可能出现血源性感染。另外,一旦回输血液的过程中出现空气栓塞,会危及生命;在这一过程中使用抗凝物质过量或不足,都会产生相应危害。
那么,为何血液会从暗红色变成鲜红色?这其实和血液当中的氧含量有关,因为采的血是静脉血,所以刚抽出来血液是暗红色的。当注入臭氧后,血液当中氧含量上升,自然就变成了鲜红色。
至于美容医院宣称为血液“杂质”的物质,从临床上看,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要是管路中出现了类似物质,可能是血凝块,一般是由于抗凝做得不充分所造成的。
有人还会问,注入的臭氧到底有功效吗?虽然臭氧本身具有杀毒功效,但当空气有较高浓度的臭氧时,进入人体呼吸道后,会引起吸入性肺水肿;临床治疗手段中也确实会用到臭氧,但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并没有宣传的这么神奇。
临床上,血液净化是治疗尿毒症的一种手段,把患者的血液引出身体外,并通过一种净化装置,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净化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血液净化清除的物质不是被称为“杂质”的血凝块,而是废液,医生会通过相关检测来验证这是不是将血液中的致病物质、代谢产物清除出去了。
以前,只有在医疗机构才可以进行血液净化,如今,由于尿毒症发病率增高,因而允许独立的血液净化中心来运营,其场所、人员都有国家相关的资质认可,这其中,通过合理的隔离和分区,做到环境的“无菌”是最起码的,这在一般的美容机构是做不到的,因此健康风险很高。
再次提醒爱美人士,没有健康打底的“美貌”最经不起考验,不然,“血洗荷包”的同时,还会埋下健康隐患。
问 “高跟鞋伤脚”有依据吗?
答 干耀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医生
关于“高跟鞋伤脚”一说,在骨科领域逃不开这种情况——拇外翻。拇外翻俗称大脚骨,男女比例约1∶12,女性是好发人群,中老年妇女随年龄增加,常会逐步加重。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尖头皮鞋、高跟鞋常常造成拇趾向外侧的挤压、旋转,被认为是引起拇外翻的重要外部因素。
★遗传因素易感性。不少拇外翻患者都有较为清晰的家族病史,特别在年轻时就出现拇外翻畸形的患者,往往父辈或母辈家族中有患拇外翻的情况,其中父辈拇外翻传给子女的情况更明显。
★足结构异常。足的某些结构异常,如平足症、第二跖骨过长、第一趾骨近节过长、第一跖骨内翻等均可引起拇外翻。
★足部肌力不平衡。外伤后局部瘢痕挛缩或拇趾外展的肌力被削弱,出现足内肌肌力不平衡、第二趾缺如、跖骨骨折畸形愈合,而脑瘫、脑梗后遗症、脑膜炎后遗症、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引发拇外翻畸形。
拇外翻表现为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形成,与鞋面摩擦形成滑囊炎,也称拇囊炎。随着病情加重,后期常会出现垂状趾、第二趾骑跨、小趾滑囊炎、跖底痛性胼胝体形成等,导致足部疼痛,行走负重时症状加重。拇外翻虽算不上什么大病,但小小足病也可以引起大问题。
危害一:拇趾向外过度外翻,可伴有拇趾旋转,第二趾骑跨等合并畸形,后期还会出现第二跖骨头坏死、爪形趾等,将严重影响行走和生活质量。
危害二:由于拇外翻导致足趾间挤压,排列拥挤,趾蹼间往往不透气,易出现足藓、甲沟炎、鸡眼等情况。
危害三:由于前足产生的疼痛感会明显影响患者正常行走和穿鞋,长此以往,可引起步态异常,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踝、膝、髋关节的应力分布变化,甚至造成脊柱的生物力学异常,进而导致或加重脊柱退变,出现腰背痛等症状。
拇外翻的治疗有非手术与手术等多种方法,各种矫形带、软垫、足垫的发展及适当药物治疗可应对拇外翻所致的各种足部疼痛。但畸形的矫正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这是矫正畸形、解除疼痛、恢复足部功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如果存在疼痛,影响穿鞋和行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尽早治疗,避免造成后期严重并发症。
问 尿液颜色加深是血尿吗?
答 倪兆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主任医师
正常人的尿液清澈透明,一般呈淡黄色至深黄色。尿液颜色易受饮水量、食物、尿色素、胆色素的影响。由于尿液来源于血液,尿色的异常改变能反映身体的一些变化,甚至成为某些疾病的表现。
红色尿:包括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和卟啉尿。血尿,又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血红蛋白尿常发生在疟疾、溶血性输血反应或在吃新鲜蚕豆时(俗称蚕豆病)。尿肌红蛋白,常见于人体心肌或骨骼肌组织发生严重损伤时。卟啉尿尿液多呈红色或紫红色,尿卟啉原试验阳性,多见于先天性卟啉病、肝病、血液病及铅中毒的病人。
黄褐色或黄绿色尿:可能是由于尿中胆红素或尿胆原增加导致。尿胆原尿常见于肝损伤或溶血性贫血的病人。
黑色尿:由于患者体内缺少尿黑酸氧化酶,不能使尿黑酸分解,最终形成黑色尿。常见于恶心疟疾、酚中毒、黑色素瘤、尿黑酸病等。
白色尿或乳白色尿:最多见于丝虫病引起的乳糜尿。也有少数患者,因严重尿路感染在排出大量脓液时,小便即呈乳白色。
绿色尿或蓝色尿:严重的绿脓杆菌败血症、急性传染病(如霍乱、斑疹伤寒等)可导致绿色尿。使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氨苯蝶啶、大量水杨酸、注射亚甲蓝针剂等,都可使尿液出现蓝色。
此外,尿液的颜色还会受到某些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如食用过多甜菜、服用利福平等也会使尿液呈红色;进食大量胡萝卜、服用维生素B时,尿液可呈亮黄色;服用大黄时,尿液呈深黄或棕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