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25日 星期一
5
视点

一些现实主义影视剧为何总与观众隔着屏障?观众呼吁创作者扎根生活,创作触动人心的生动故事

一年四五部长篇流水式创作“杀死”名编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直言:“有的编剧一年之内能写四五部长篇剧。他哪儿来时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生活这口井,如果不深挖,故事怎能讲透?”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一家团聚饭,坐在长条桌两端的长辈即便站起身竟也夹不到菜;创业受阻,只消翻翻报纸上的新政宣传,困难迎刃而解……常识性的错误、细节上的粗陋、情节上的空心等问题,不时出现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引发观众议论。

    近来,一批电视剧亮相荧屏,聚焦金融业的、以不同经济体制为切入口的、专注创业的、或者紧紧围绕家庭生活展开的,各类型不一而足。荧屏展开当代人的追梦长卷,主创们初心一致:希望年长的观众能被某个似曾相识的场景触动,从而重温奋斗过的日子;希望年轻人能透过荧屏见时代见父辈,有所启悟、不负年华。然而,也有一些现实题材剧在观众群里反响平平、应者寥寥,极有限的评论被“不合逻辑”“弃剧”等占据,感动无从谈起。现实主义具有永恒魅力,这是创作者早就达成的共识。但当现实题材无法触动人心,有必要追问是谁拖累了现实主义电视剧的生动表达;在作品空心化套路化简单化的背后,创作瓶颈又是什么?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一语道破:“我常参加各类评奖,一年几次,总会发现有些名字反复出现,有的编剧一年之内能写四五部长篇剧。他哪儿来时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生活这口井,如果不深挖,故事怎能讲透?”

    名编剧贴标签,创作沦为“批处理”,而非用心用情用功的“独一份”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若对照这些真言,部分电视剧里的奋斗显得流于浅表、过于轻松了。《风再起时》通过三名转业军人在服装行业的搏击来透视改革之路,剧中人会经过“第一次价格闯关”“南巡讲话”“第二次价格闯关”“入世谈判”等时代节点。但不错的剧本骨架下,“血肉”却不够丰满,令本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路,平面化为有惊无险甚至风平浪静的坦途,更忽略了改革进程中的魄力和阻力、高歌或阵痛。另一部去年播出的《好久不见》讲述大学生创业事,剧中年轻人从一穷二白到叱咤一方,成功得来全不费功夫。而剧中主角即便遇挫,只消画面一转“多年后”,全体人员又可东山再起。

    空心化的剧情,恐与仲呈祥所说的编剧“没时间深扎”不无关系。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也有类似观点:“重点剧集的编剧名单高度重合,其背后是流水线的定制法则。”或受困于人情,或受迫于资本,很多名编剧、大编剧不得不采取作坊式创作。部分剧集,实际上由缺乏一定行业积累、人生阅历的工作坊成员草拟,再经名编剧润色,便匆匆交稿。当人情或资本成为创作的原动力,对生活的有感而发退居幕后,电视剧便沦为贴标签式的“批处理”,而非用心用情用功的“独一份”,当然会与生活里的观众隔着屏障。

    曾拍摄《士兵突击》等剧的导演康洪雷以一位知名编剧举例,“所有人都知道这位老师出手不凡,于是数十家乃至上百家影视企业踏破门槛求剧本。可编剧只有一双手、一次人生,他有多少储备、多少精力,能应付批量化的剧本生产?终于,我们非常‘善良’地把一位优秀编剧给‘谋杀’了。”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少了工匠精神,演员悬浮于人物,服化道悬浮于年代

    《奔腾岁月》也从服装行业里取一瓢饮,探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也探讨时代洪流中如何坚守初心。论议题设置,该剧对正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人们颇有助益。但部分经不起推敲的细节,难免频频拉观众出戏。

    剧中的周小强和肖雄是对连襟,也是商场竞争对手。他们的明争暗斗戏理应是最抓人部分,但观众时常走神。原因有二,一则斗来斗去只此两家,哪怕智斗情节再扣人心弦,一旦抽空行业背景、降低竞争难度系数,真实感难免打些折扣。再看场景。改革开放40余年,身处其中的每一位亲历者都清晰记得来时路上的一步一脚印。往往一张真实的旧照片,就能引来感慨万千。可该剧中,个别演员妆容与所饰角色的年龄不匹配,部分服饰、道具模糊了年代背景,这些都和观众的生活经验相悖。

    演员走心的人物塑造、剧组用心的服化道设计,这些对于今时今日的中国电视剧创作而言,不在乎水平问题,而在乎工匠精神。太多现实主义好剧重复过一条创作理念——以工匠精神扎根生活。编剧、导演、演员,莫不如是。

    动笔写《老农民》前,编剧高满堂五年跑了六个省,走访200多位农民。筹备《鸡毛飞上天》时,编剧申捷六年内八入义乌,与商人们同吃同住,跟着他们进货练摊。“无限靠近土地”是导演毛卫宁再三讲述的创作秘诀。《平凡的世界》开机前,演员集体住进陕北农家体验生活,每天和村里老人聊天,吃“百家饭”。李雪健在《嘿!老头》里饰演一名失智老人。谁会想到,老艺术家在开拍前特意跑去养老院待了一个月。那些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年人怎样沉默、怎样孩子气、又是怎样冲自己发脾气,李雪健用心看、认真记。而在《大江大河》拍摄前,扮演小雷家大大小小角色的演员们同住了三个月,每天就按剧中身份互相称呼,到开机时,源于生活的体验让他们的表演浑然天成。

    一旦故事还原、场景还原,一旦道具还原、化妆还原,一旦演员“活”成了剧中人,观众能感知的,是故事里的鲜活心跳,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扣人心弦。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