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宣晶
这是一份停留在越南的记忆,画面里母亲怀抱幼子,眉头紧锁,眼神倔强,嘴唇抿成“一字型”,脸上写满了倔强不屈。
上周,哈姆丹国际摄影奖在迪拜歌剧院揭晓赛果,马来西亚摄影师埃德温凭借这张照片赢下大奖,独得12万美元(约80万元人民币)奖金。可随即有人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称大奖作品只是摄影旅游团的一次集体摆拍,有十几个摄影师都拍到了类似的镜头,顿时让这个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摄影大赛处境有些尴尬。
惊艳变叹息,路边意外摄得的照片原来是策划出来的
哈姆丹国际摄影奖发起于2011年,最终大奖获得者可获得12万美元奖金,而《国家地理》年度比赛总冠军的奖金仅1万美元。哈姆丹奖门槛不高,年满18周岁摄影师都能报名,参赛作品要求由参赛者本人以数码相机或胶片感光拍摄,因此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参加。
今年的比赛主题是“希望”,评委会把大奖颁发给埃德温,称这张照片唤起了一种希望的力量。“照片记录了一个强烈的人道主义时刻,饱含着一位越南母亲的情感,言语障碍并不能阻挡她对孩子充满希望。”埃德温是一位医师,也是一个狂热的摄影爱好者。据介绍,他在路边抓拍了这位怀抱孩子的越南妇女,“这是一次意外的停留,不在计划之中”。
这张看似纪实的照片打动了不少观众,脑补出一对母子挣扎在贫苦中的生活景象,深深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但很快有圈内人曝光这张得奖作品的真实拍摄场景,十几个摄影师或蹲或站围成半圈,架起长枪短炮,而母子俩就坐在地上为他们摆姿势。披露事件的艾蒂安仿照哈姆丹奖的评点,写下了自己的感受:“照片饱含着一位越南母亲的情感,一群粗鲁的摄影师骚扰了她,而且这些人可能根本不关心她的真实生活。她的脸上浮现出不耐烦的神情。”
消息传出,摄影圈一阵哗然。许多人第一感受是 “被骗了” “很伤心”,进而担忧“伪纪实”摄影赢得大奖会诱引一批追随者跟着埃德温的脚步,去某处复制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张“希望”。有人干脆建议,哈姆丹将应把奖金颁发给那位摆拍的越南妇女,那才是真正值得“褒奖”的表演。
“这是摄影界长久以来的习惯性误区。真相披露后大家都很愤怒,说明有被欺骗感。但只要有这类沙龙比赛,相似情况还会继续发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林路认为,“沙龙摄影”指的是摄影爱好者集合同好来研讨各种摄影知识,而逐渐形成现代各种摄影协会或俱乐部。沙龙摄影比赛的评判标准自成体系,与专业摄影评奖截然不同,只是大多数人被“忽悠”,分辨不清。
对真实的追求依旧是摄影作品能感动人的标准
因此,尽管“埃德温摆拍事件”发生在相对宽容的哈姆丹奖评选中,依旧深深触动了摄影圈。有人担心,被名利所惑的纪实摄影会渐渐由创作转入“制造”。艾蒂安在阐述他曝光事件的理由时说,一张摆拍照片能收获国际大奖,不仅让摄影师功成名就,还可以迅速“财务自由”,这份诱惑太大,也太可怕,或许会彻底摧毁摄影师对真实的追求精神。
事实上专业摄影评奖中也已多次出现“造假门”。哪怕是最权威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也不能完全避免,曾有获奖的摄影记者因此被取消获奖资格。这项赛事对造假现象“零容忍”,负责人指出:“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是基于对摄影师职业道德的信任。现在,证据表明这组照片的确违背了规则,越过了边界。”
那么,对真实场景进行记录的人为干预边界究竟在哪里?
学者认为,至关重要的是如何为这些摄影类型划分清晰的界限,并清楚地传达给大众。“模糊界限会对摄影的声誉造成混乱、怀疑和破坏,说到底,诚信和透明度是需要被严格说明的。”
随着越来越多摄影后期技术的引入,更多人开始担心除了摆拍,后期的修改也在影响作品的表达。1985年,当绿眼睛的“阿富汗女孩”出现在《国家地理》的封面上时,她吸引了全球的关注。这幅照片由美国摄影记者史蒂夫·麦凯瑞在难民营中拍下,他由此成了纪实摄影领域的标志性人物。30多年过去了,网友竟意外发现麦凯瑞的纪实照片有修图迹象。麦凯瑞承认,包括《阿富汗女孩》在内的部分作品的确使用了Photoshop修图。他迅速在网上删除了部分摄影作品,更辩称不再视自己为摄影记者,而是一个“用影像讲故事的人”。
“摄影的内涵是要表达自己,不要只把它当成一个好看的东西。”林路表示,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摄影师都必须遵从一定的行为守则,“只有认认真真走自己的路,拍摄那些真正感动自己的风景,才可能最终感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