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惟颖
那是一个月前,巴黎深夜的小马路上,一身正装的王景春,昂首阔步地走过街道。他的左手提着三天前刚刚斩获的柏林银熊奖杯,那气势像是射下神兽后的大帝凯旋,黑夜为之俯首。有人朝他按下快门,闪光灯亮起的瞬间,他露出一个睨视群雄的神态——王者,只有这两个字能够形容这一刻的王景春。积蓄太久的锋芒与骄傲,终于完完整整地,当之无愧地给了他。
这是中国第一位将柏林和东京两大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双殊荣收入囊中的演员。不过,即便他的精湛演技受到了国际奖项的肯定,依然有很多人认不得这位我们自家出产的“获奖专业户”。他和那些常年用心演戏,却从未曾占据过流量榜的好演员们一样,坚持只用作品与其所塑造的人物来说话,以至于人们仿佛是忽然之间“发现”了王景春。他的经历就像古典戏剧中最浪漫又吊足人胃口的部分,执拗地守着一个信念去等待。对于他,是不存在意外收获的,过去的每一天,都是走向今时今日的必然之径。
世俗称这样的成功为大器晚成,却往往看不见一颗为艺术而生的虔敬之心。曾经孤独的等待未必只是艰辛,至少对王景春来说不是——在表演之路上,他感觉自己一直是个幸福的人。
如果说那些优秀的“作者电影”的导演们撑起了中国艺术电影的大半边天,王景春就是在高空来回盘旋的一头鹰,用徐徐滑翔表达着他对天空的赤诚
“长得不大好看”,“长得像大叔”,是大学里其他同学对王景春最初的记忆。入校报到时,站在田海蓉、薛佳凝、陆毅那一大群表演系的帅男美女里,王景春几乎被其他系的学生误以为是表演系的班主任。这位小眼睛的“男老师”蛮有亲和力,很快就和“学生们”打成了一片。
上戏的表演系常有这种现象:外形条件不优越的学生,很可能专业特别好。道理很简单,一个天赋过人的学生,是不会因为长得不够漂亮或者年龄有点大而被错过的,譬如王景春。
但专业再好,走出校园后,也得接受市场的检验。“不是大众看惯的英俊小生”这一条,为王景春的事业增加了不少难度系数。初出茅庐时,他在室内情景剧《都市男女》中演蒋文彬,这部戏虽不及后来的《武林外传》那么火,但三百多集的长度,王景春演绎的上海男人还是给人留下了印象。拍完此剧,他没像其他几位年轻主演那样,继续演风靡全国的情景剧。虽说演员是个经常被挑选的职业——尤其在尚未扬名时,可王景春却非常“挑”戏,推掉了很多自己缺乏认同感的角色。
相比不被关注,他更害怕的是演着演着“演油了”。
为了不做消极等待,他离开上海去北漂。几年内,王景春演了很多制作经费有限的数字电影。那段时间在他看来是重要的“练手”经历,也为他赢得了第一座奖——电视电影百合奖优秀男演员。数字电影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创作上精工细作,利于认真走心地演戏,也为他一心想演艺术电影的志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王景春一路以来选戏的“偏好”看,就能看出他对文艺片的一往情深。无论是商业电影电视剧他都用心演,但他特别看重的还是与优秀的“作者电影”的导演们的一次次合作,宁瀛,王小帅,张艺谋,刁亦男……这些人几乎足够撑起中国艺术电影的大半边天,而王景春就像是在高空来回盘旋的一头鹰,用徐徐滑翔表达着他对天空的赤诚。
王景春“因父之名”,把普通人的整整三十年哀伤与冷暖呈现给人们,也将此与天上的父亲,作了一次深情又隽永的对接
一位观看过《地久天长》的业内人士,将王景春与《白日焰火》里的廖凡做了个比较:“廖凡演的张自力,和现实生活里的他很像,但那未必真的是他;而王景春演的刘耀军,完全不像平时生活里的他,但那就是他。”
同样是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走出来的、不那么好看的男演员,都得到过国际奖项的认定,假如说廖凡的表演里布满神经质的挣扎,那么王景春的表演特质恰恰是稳准的控制。
王景春说他塑造角色时,会先最大限度地去掉自己,尽量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贴“那个人”。他摒弃一切横加的浮夸,用“克制”来抵达人物,抵达之后再把自己融入。看王景春演过形形色色的角色,各式各样的身份与人格,每一个都逼真到就是你我身边会随时出现的人,有多么克制理智的力量,就有多么细致入微的刻画。警察,语文老师,商人,狙击手,元帅,地下党,房东,工人……让人不易记住的相貌平平,反而成就了他打破局限的优势。没有一种人物,是他不能高度复原的。看他演戏,会让人想起已故的表演大师石挥。正如导演朱枫所言,王景春演戏是模糊掉本色表演与性格表演之间的界线的,这是他最有光彩的地方。
2013年,王景春主演宁瀛导演的《警察日记》。为塑造内蒙古东胜市公安局局长郝万忠,他特地为角色增肥二十来斤,演戏时努力贴近人物的日常特征,无论站还是坐着,一直保持微微侧着身子和人说话,拍摄期间还被误认为是真的执法人员。这样一个英模人物,为他赢得了华表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数个电影方面的最佳男演员提名,更是摘下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桂冠。与此同时,他一如既往地继续低调,大部分观众并没因此真正“认识”他,只晓得很多好戏里,都有王景春这个人。
王景春说,看《地久天长》剧本时,自己能感受到,刘耀军这个角色仿佛就是为他写的。这种心动的感觉,召唤着他用自己磨砺了半生的心曲,去作一次深切的回应。
在谈及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时,王小帅曾这样表述:“生命只有一次,而告别竟如此漫长。”人的成长是由一次次不舍的告别铸就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段未曾合上的情愫,如同漫无止境的影子,伴随人一生。
18岁那年父亲去世,王景春肩负起了照顾母亲与弟弟的担子。从此,他再也不能是那个叛逆的儿子。父亲的离去使原本“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很少与人细说那一段。父亲在世时,是位军人,不擅表达,很严厉。王景春继承了父亲身上那种认真、硬朗与隐敛。过早缺席的父亲,对他的生活影响很大,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烙印。
《地久天长》刚开始建组时,女主角咏梅对比自己年轻了几岁的王景春不是“很放心”——晚婚的景春那时才刚当上父亲。很多职业跨度、性格跨度可以通过演技去实现,可这样一部三小时的“扎实到土里”的现实主义作品,将为父之痛从年轻演到老,不是光凭任何一种“技术”可以撑起来的。
但一开拍,咏梅就踏实心定了,两个人的艺术经历、观念奇迹般地一致与合拍,与王景春的“结对”几乎可以用“默契到天造地设”来形容。
《地久天长》是一部将心碎藏在心底的故事,它表达的是人无法避免的那种失败与无常,以及面对那一切时,普通人是如何尽可能地想去留守住爱的体面。王景春“因父之名”,把普通人的整整三十年哀伤与冷暖呈现给人们,也将此与天上的父亲,作了一次深情又隽永的对接。
阿勒泰的冬季,大雪天漫长又浩荡。堆积如山的寒冷里,幼年的王景春记不清铲过多少次雪,只记得路,是要那样一点一点铲出来的
王景春在私底下是个很重情的人,因为《地久天长》而获奖之后,在获奖感言里,他特别感谢了大学时的恩师赵国斌和糜曾。其实,在他的艺术道路上,还有一位很重要的“老师”。
在新疆阿勒泰部队大院长大的王景春,童年最开心的事,就是跟着大伙儿集体去看电影。十几岁时观看张艺谋的《红高粱》,给了当时的他一生难忘的震撼。他第一次知道,电影还可以是这样的。于是,一颗文艺的心早早树立了自己的理想,他不仅要当个好演员,还要演有人文深度的艺术片。
很多年后,王景春已经演过很多戏,有一次听说《金陵十三钗》剧组有一个“龙套”需要人演,他竟然非常重视地前去争取。要知道,这是一个没有台词、没有姓名的老兵呀,在影片里只是一晃而过,放映时很多人都认不出来是谁演的。但就为了这么一个小角色,他在剧组里呆了两个月,每天悄悄站一边看张艺谋拍戏,感觉受益匪浅。王景春说,这是特别珍贵的一次客串经历,因为他是去向偶像学习的。有意思的是,张艺谋在上世纪80年代主演的《老井》,也曾拿到过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这部电影王景春是在幼年时期观看的。隔了27年后,他也站上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领奖台。去年,张艺谋拍古装片《影》,王景春在其中寥寥数笔的表演老辣至极,几乎为全片起到定海神针式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王景春还以他与廖凡共同创立的春凡艺术电影中心的名义,做了一次张艺谋作品展映。他是用特殊的方式“感恩”张艺谋当年对他的启蒙与引导,他们之间的缘分或将还会继续。
特别爱穿黑色山本耀司套装的王景春,是不羁与严律的合体。他平时不随便和人聊表演,这是他顶真与倨傲的一种表现,越热爱越不轻言。他亦是一个爱人间烟火气的演员,因为爱美食而开了家餐厅。他对“吃”这件事的热衷与挑剔,不亚于演戏,他做的新疆抓饭,比饭店里的还要好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永远力求完美。身为西北汉子,他的性格既有霸气的一面,也兼具水瓶男的细腻善感,擅长从不同的生活内容里去吸纳创作素材,无论是念大学之前在新疆百货大楼里卖童鞋的经历,还是近两年去商学院学习,在王景春看来,都是难得的“下生活”体验。
王景春说他喜欢女作家李娟的作品,她笔下的阿勒泰也是他的故乡。阿勒泰的冬季是难忘的,大雪天漫长又浩荡,不管雪有多大,早起的人们还是得去上班、上学。幼年时的景春像大人一样,每天自己动手,用铁锨在厚厚的积雪里铲出一条雪道,然后走上去往学校的方向。堆积如山的寒冷里,他自己都记不清铲过多少次雪,只记得路,是要那样一点一点铲出来的。
如今,冬天的雪季已完整地过去。春天缓慢、有力地转过身来。太阳星辰随之明亮,荣光似锦。有所热爱,是一切荒涩的消融。而王景春,在走过许多路以后,正在以他最深沉的地久天长,带给我们一场来之不易的,春天里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