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新时代上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作为同时拥有“高科技+新能源”双重属性的我国民营企业汉能,依托先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和涵盖清洁能源所有市场终端的创新应用,其高度契合了上海的科技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日前,这家新能源公司的发电瓦、发电墙绿色建筑产品在市场上不断取得突破,先后与中国香港、马来西亚、韩国伙伴签订销售合同,进驻这些市场。
书写中国科技创新样本
近年来,中国能源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在重大关键技术上持续突破,成果转换服务国家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果。汉能集团三十年来专注清洁能源,并在十年前进入薄膜太阳能产业,从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到应用产品开发与应用,覆盖其全产业链。
2012年到2014年,汉能先后并购了德国Solibro公司、美国M iaSolé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及Alta Devices公司等四家领先的海外薄膜技术公司,汉能通过全球技术整合和自主创新,掌握了全球最领先的铜铟镓硒(CIGS)和砷化镓(GaAs)技术,并具备了薄膜太阳能装备产线制造技术及研发能力,成为全球薄膜太阳能行业无可争辩的领导者,不但是规模,更重要是核心技术。
如今,汉能已具备领先行业5至10年的技术优势,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累计专利申请超过10200件,2018年每天申请专利超过30件;而今年,汉能计划专利申请数量达到20000件,每天60件。
薄膜太阳能产业具备“高科技+能源”双重属性,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涉及了六大产业,展现出大有可为的无限潜力,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而据埃森哲的全球市场预测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薄膜太阳能可开发市场规模为114万亿,中国市场将超过20万亿。同时,麦肯锡预计,2015年至2050年间,太阳能发电将出现爆炸式的60倍增长。
与此同时,汉能正着力培育21家独角兽公司,未来有望凭借技术优势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可穿戴装备等各自细分领域大有作为。当前,上海面临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绿色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汉能提前布局的薄膜太阳能已经成为未来太阳能的发展方向,正在改变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应用模式:“海陆空”全覆盖
依托先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汉能开创了移动能源产业,并通过汉瓦、汉墙、汉路、汉包、汉纸、汉伞等一系列丰富的产品和应用涵盖了清洁能源的所有市场终端应用,从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到可穿戴装备等,实现“让万物发电”。
在居住与建筑领域,薄膜技术的应用潜力巨大。汉能以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开发的建筑材料为抓手,助力更多净零能耗建筑的实现,推出了汉瓦、汉墙等明星产品,让“超低能耗建筑”甚至“零能耗建筑”成为可能。
汉瓦是将汉能全球领先的柔性薄膜太阳能芯片与屋面瓦融为一体,兼具高效发电性能和高等级安全性能,更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它赋予了“瓦”全新的发电功能,颠覆了几千年来“瓦”的概念和属性。
近日,汉能宣布与香港天地绿色能源公司签订1亿元人民币汉瓦采购合同,这是迄今为止香港市场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产品订单;两天后,汉能又与马来西亚TNB集团控股公司TSG签署价值1000万美金的汉瓦代理采购协议。上周,汉能与韩国W est Sea Energy在北京签约,后者将采购总装机容量超过7兆瓦,总价值800万美金的汉墙产品。此前,汉能与日本FGS国际集团签署高达9亿人民币的汉瓦预售合约。此外,单玻汉瓦、双玻汉瓦相继获得进入欧洲的“签证”——TUV莱茵认证证书,为海内外市场开拓打下基础。
汉墙是全球首套“发电墙绿色系统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将先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同玻璃相结合,采用的是汉能Solibro技术,Solibro拥有全球先进的玻璃基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芯片”,保持着转换效率21%、量产冠军组件18.72%的全球最高转换效率纪录,转换率平均高于行业2-3个百分点,至少领先行业3-5年。值得一提的是,Solibro技术开发CTO为薄膜太阳能“铜铟镓硒之父”-Lars Stolt教授。汉墙转化光能为电能,让建筑自主发电,具备卓越稳定的安全性能,在各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也能正常工作;同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表现更为卓越。
薄膜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将助力上海建设科技创新新高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汉能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成果将带动上海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力量,改变现有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引发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 (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