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21日 星期四
1
要闻

“科改25条”:为科研松绑 为创新赋能

上海出台相关《意见》,回答“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问题


制图:李洁

    本报讯  (首席记者许琦敏 记者沈湫莎)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是创新的“点火器”。昨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简称“科改25条”),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扫除科技体制机制障碍。

    瞄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上海正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近年来,上海陆续出台“科改22条”“人才20条”“人才30条”,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去年,上海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达82.62,位居全国第二。但审视上海的创新环境,仍有诸多瓶颈需要突破:管理体制过于僵化、评价体系不够合理、成果转化动力不足……这些已成为羁绊上海创新的“顽瘴痼疾”,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亟需向“深水区”推进。

    此次出台的“科改25条”文字不长,但“干货”不少,深入回答了“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核心问题,为科研人员放权赋能,让各类创新主体真正实现“我的科研我做主”。

    没有高效的科技创新治理,就没有高水平的科技产出。“科改25条”提出,探索创新科研运行管理体制,重在打破行政隶属与级别、编制管理、工资总额等条条框框,进一步扩大科研机构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薪酬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简化、优化经费管理制度。这些举措,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等直接呼应。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围绕激发创新人才活力,上海“科改25条”推出一系列颇具“含金量”的改革举措:继续加大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和各类青年人才计划的资助面与资助力度;在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试点建立长周期稳定资助机制,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使用;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让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离不开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借外力、搭平台、练内功,“科改25条”从三个角度提出具体改革举措,以加快提升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包容性,打造全球一流创新环境。

    随着“科改25条”的发布,上海还将进一步加大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联动。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契机,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上海有优势、有潜力的重点产业领域,推动一批有条件的科创企业上市,为科创板源源不断培育优质资源。

    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表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关键在落实。“科改25条”的很多条文还是方向性、指导性的,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市科委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落实,使之尽快在提升上海创新策源能力上发挥作用。◆相关报道刊第二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