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1
要闻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小事里装着新需求


    樊丽萍

    今年全国两会,很多在过去看来属于鸡毛蒜皮的“小事”,被摆到国家层面予以关注、破题。

    先说“方便”这件小事。已有两位部长在“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作出公开回应。先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承诺,今年将推动1000万农户实现“厕所革命”;后有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立下“军令状”:再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旅游厕所少和旅游厕所脏的问题。

    祖国大好河山,很多地方山清水秀,是不少中外游客心目中的“桃花源”。曾几何时,在一些旅游景点和农村,厕所成了“短板”,让人望而却步。

    好在,改变已经开始。如厕小事已被列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去年“厕所革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两会期间,从部长到代表、委员们纷纷交流农村改厕和旅游厕所建设的新目标——从“厕所革命”的启动到提速,我们就能清晰感受到党和国家在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的“务实”。

    小事不小,民生为大。

    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文化需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着更有品质的需求。所以,如厕也好,出门旅游也罢,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老百姓的需求都在变。借用雒树刚的话来说,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到了“好不好、精不精”的发展阶段。

    那么对政府部门而言,开展工作的视域,也应适当拓展。有些过去条件不允许,尚未被关照的需求,现在可以关注起来了。有些“小众要求”,过去可以忽略不计,现在也不妨适时考虑、帷幄在先。

    中小学生校服,就是一例。针对不少地区出现的“劣校服”、“丑校服”,今年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集体提案,呼吁改进校服美感,让更多学生和家长拥有选择“优质优价”校服的权利。

    过去,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只要校服质量过关、价格实惠,谁也不“多话”。孩子穿得都一样,美不美,不是个事儿!而今,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不少家长和学生的期待,而能否关照、倾听这类意愿,适时加以推动,也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时候,这些向往正是比所谓的“刚需”和“标配”高一点点的新诉求、个性化要求;久久为功惠民生,就要从有一双慧眼、看见这些新需求开始。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