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笛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人几乎皆有此愿。无论时代变化,不管地域变迁,民众都把美好生活作为美好愿望,然而关键在于实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民众达成美好生活宿愿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契机。于是,一种与追求美好生活相匹配的“生活美学”便应运而生。美好生活与“生活美学”仅一字之差,而生活美学恰恰是提升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也就是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
“生活美学”恰恰是美好生活的理想所在
在中国文化中,美好生活,其实是在言说两种生活: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生活。然而,我们往往以为,好生活就是美好生活的全部。所谓老婆孩子热炕头,有车有房,有点小爱好,有闲钱消遣,那就是好日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日子。小日子不过是物质生活被满足的日子。在好生活之上的,其实就是“美”的生活。美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代表着我们在“好”以上的更高追求,这种追求就以美作为基本标准。
好生活,就是有“质量”的生活;美生活,就是有“品质”的生活。那么,两种生活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好生活,一定要构成美生活的现实基础,而美生活则是好生活的理想升华。没有生活的理想,那就没有理想的生活,“生活美学”恰恰是美好生活的理想所在。
那么,我们民众选择过好生活,还是美生活?选择过有质量的生活,还是有品质的生活?有的人觉得质量就是生活的全部,有的人还会继续去求索生活的品质。吴冠中曾感叹国人“文盲”不多“美盲”多!我们要知道如何审美,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因为审美是社会前进的推动性力量,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高级尺度。
令人欣慰的是,“生活美学”在如今中国社会逐渐成了一个关键热词,从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倡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审美化。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而不是对于外来文化的拿来和借鉴。这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一种运动,它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号令,而恰恰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出来的,其国民心理基础,就在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国的确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既然曾是“礼仪之邦”,那将来也要成为“美善之国”,这才符合礼乐相济之华夏悠久传统。
这种生活传统就是“生活美学”的传统,应该说,“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从孔子和老子建树起中国儒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传统开始,在几千年中国人的文化审美化传统当中,“生活美学”就成了最主流的传统。这是由于,在中国人生活当中,审美与生活始终是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当中,这种传统始终没有断裂过,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
三个层面:生理的、情感的、文化的
有趣的是,“生活美学”既是最古老的中国美学主流,也是最新颖的全球美学新潮。“生活美学热”不仅出现在东方,它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世界美学主潮。如此一来,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最前沿的美学理论,形成了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也形成了一种互动关联。“生活美学”对于西方美学而言也是一个最新的思潮,他们并没有这种将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尽管他们的艺术传统非常久远。我们现在常说的“艺术”实际上是来自文艺复兴的西方概念,乃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中国人接受艺术的概念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有诗、画、舞、乐和建筑的分殊传统,但是从没有一个大的总体艺术概念将之统合起来。应该说,中国古人强调生活美化的传统,才是更为悠久的传统,各个艺的门类都被包孕在生活之内。
书法就是最显明的例证,书法在古代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是与生活直接贯通起来的。近代开始,书画才成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因为自西方引入艺术概念之后,东方人很自然地就把文人书法置于艺术的顶端(除了阿拉伯文之外外国乃是没有书法传统的)。然而,直到明代才出现“书家”这种身份,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的时代,都没有把书法视为纯粹的艺之门类,他们的作品也不是正襟危坐在那里进行创作,而就是包孕在日常生活实用化的信札、便贴、序言、手稿、祭文等等之中。我们发现,书法其实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其根基,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简单,书法之“书”不过就是写汉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并变得美化才使得书成为“法”。
“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就是“生理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之“性”的,如饮食、饮茶等等,饮茶在东方传统当中不折不扣成了 “生活的艺术”,所以才有“茶道”的艺术。第二乃是“情感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之“情”的,交往之乐趣就属此类,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等,这些在中国古典文化当中都被赋予了“审美化”的性质。第三则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之“文”的。在文化当中,艺术就成为精髓,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琴、曲是,但是文化在古典中国亦很重要,园林苗圃之美,博弈等游艺之美,游山玩水之美都是如此。
一种日用的美学,一种“体用不二”的美学
美学在中国,乃是与民众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的哲学学科,它绝不能成为一种高头讲章,只作为抽象的理论而存在。“生活美学”之为“生活的”美学,就是要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世界当中:从现实生活当中去升华美学问题,有了美学的反思之后再返回到生活现实当中。有了这样的循环往复,美学才能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美学。“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日用的美学,乃是一种 “体用不二”的美学。这个“体”,就是生活之体,就是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用娱的生活本体;这个“用”就是将“生活美学”应用在其生活本体之内,这才是审美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知行合一”
质言之,“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关乎 “审美生活”之学,追问“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美学在西方乃是哲学意义上的“感性学”,而生活化的美学在中国,则不只是西学的 “感”学,而更是本土的“觉”学。中国化的美学,不仅与人类的感性世界直接关联,而且与中国人的“情理架构”紧密关联:中国人历来既强调不同于西方纯理性主义的“情本主义”,也强调情与理的圆融合一。“生活美学”乃是根源于中国本土既植根于生活又超逾于审美的悠久传统,这是一种生意盎然的“活的传统”,它可以为世界提供一种东方“生活美学”的最佳范本。
所以说,当今中国 “生活美学”的积极践行者们,他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从而为中国生活立 “心”——立 “美之心”!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