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11日 星期一
DS5
文汇读书周报;三味书屋

历史真实胜于虚构想象

——读长篇历史小说《海军,海军!》


《海军,海军!》简林 戴寅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磊

    翻阅由简林、戴寅合著的《海军,海军!》一书,犹如翻开一幅清朝末年历史的全景图。与一般的历史小说不同,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以学者的专业素养,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小说艺术,将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为读者精心描绘出中华民族在19世纪末面对世界历史转择点所展现的悲壮历史画卷。

    19世纪中叶,西方势力通过海洋进入中国之后,清政府措手不及,既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一整套完整的战略思考,完全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应付西方的挑战。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政府内部,对于海洋的认识仍然停滞在古代。书中的一个主要着力点就是:19世纪出现的洋务运动其实就源于海防,其失败则止于甲午海战。当时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大批精明能干之士,他们虽尽了一切力量,却仍然挽救不了最后失败的局面。

    作为历史小说,此书完全没有以任何“宫斗”之噱和男女苟且之情去勾引读者的目光,却用另一番阳刚之气打动了读者的神经:19世纪末,国势艰难,西方列强对中国步步逼近,清廷上下内耗不断,在这种困境中,沈葆桢在福建马尾的狂风暴雨中苦苦经营造船厂;左宗棠抬着棺材西征,捍卫国家西北疆域;刘铭传乔装登岛,在台湾当地乡勇支持下大败法军。另一方面,当时朝廷上下不谙世界发展潮流,缺乏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的远见,更不知道海洋战略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漠视琉球世子的泣血求告,放弃琉球,埋下了中国海洋战略上的隐患。即使是当时以李鸿章为首的一大批有识之士历经千辛万苦建立起的铁甲舰队——北洋海军,在清政府腐败、愚昧、落后的政治环境下,也是乱象滋生,战力低下,最终败于甲午海战。全书场面波澜壮阔,节奏此起彼伏,犹如一部巨大复杂的历史交响乐章,撼动人心。

    《海军,海军!》全书围绕李鸿章与赫德两条主线,描摹出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沈葆桢、左宗棠、刘铭传、丁汝昌、何如璋、恭亲王、慈禧太后等,两位作者通过历史舞台中的大事件将书中人物链接起来。这些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刻画精准,活灵活现,欲出纸上。书中出现的人物之多,事件之复杂,看后令人叹为观止。书中着墨最重的是沈葆桢的形象。沈葆桢是清朝末年的重要人物,过去的历史家们却没有加以重视。沈葆桢去世过早,如果他多活十年,恐怕当时的局面都会有所不同。而书中对于李鸿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脸谱化的形象,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圆型”人物——当时所有的大事件都与他有关,所有的历史矛盾又都在他身上集中体现。

    《海军,海军!》带着读者重新走入100年前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在作者笔下情节跌宕起伏,内容环环相扣,紧锣密鼓地推着读者跟着小说走。作者在“后记”中披露写作此书过程:“……可以说是既刺激又痛苦。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特点是,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原始史料中积累了近千个小时的录音,整部书的写作就是在一边翻阅、寻找、研究各种原始史料,一边讨论各种历史细节中进行的。”作者为此书做足了功课。历史本身的千变万化胜过任何虚构,历史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能力。书中的很多史料更是首次披露面世。

    阅读此书,我发现虽然情节引人,但又不能快读,只能细品,因为字里行间饱含了众多的历史细节。诸如琉球事件中李鸿章与日本谈判所采取的方式,或是台湾抗击法国军队时当地民众如何用枪等等,甚至能读到19世纪南方的粮米价格以及时装颜色。所有那些细节,都是根据一手史料打磨而成。而在那些精心布置的细节后面,则留下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回味。

    事出有据、以史料说话,是《海军,海军!》一书的最大特点。作者巧妙地将散落于各种史籍中的原始资料揉搓在一起,搭建成一部架构宏大的艺术作品。这在历史小说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意义,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文史不分家的特性。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