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09日 星期六
6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代表普遍认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必须率先迈向区域协同共治

太湖治水,长三角“小伙伴”一起行动起来


无人机拍摄的太湖风光。 新华社发

    ■本报特派记者 祝越

    太湖水治理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代表团议论最多的热词,这与会前长三角区域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联合视察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有着密切联系。

    去年12月12日至14日,上海市人大牵头,联合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人大组织开展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专题调研,先后视察了太湖沿岸各项水环境整治现场,并与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江苏、浙江二省生态环境厅、水利厅,以及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交流。

    三省一市全国人大代表普遍感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必须率先迈向区域协同共治,并从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区域污染共治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动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有关对策措施。

    江苏代表团欧阳华代表:

    治水要先治“水缸”,须在规划引领上下功夫

    十余年来,经过国家有关部委和沪苏浙两省一市不懈努力,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制,太湖富营养化程度从“中度”改善为“轻度”,除总磷外的太湖主要水质指标都已基本实现2020年的治理目标,连续十一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规模湖泛”目标,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参与了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联合视察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他认为,急需强化规划引领,深化太湖水环境治理。“要想治好水,首先要治好‘水缸’。”欧阳华在视察后认为,比如太湖沿岸的建筑物距离还是过近,为了避免大拆大建,必须做好长期规划。

    目前,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编制正在开展,沿湖省市必须深入分析当前流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近期补短板和远期让湖泊休养生息相结合,科学论证,提出系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比如要用原生态、透气性强的材料做堤坝上的材料,要注重沿岸绿化的科学布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清淤力度。”

    浙江代表团刘锐代表:

    率先在长三角推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不但参与了联合视察,还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大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地调研。她认为,要治理水环境,沿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理难题亟需破解。

    刘锐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推进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毕竟是新生事物,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全国大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后,效果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在于,设施的设计和建设缺少顶层规划和标准规范指引,科技支撑不够,存在很多先天不足;此外,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设施长效运维保障机制。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背后存在很复杂的管理难题,需要理顺管理关系、完善法制与标准规范、加强试点研究、加强科研投入、完善运维和监督管理机制、并加强宣传和教育。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运维管理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已初步形成工作体系,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维管理水平都处在全国前列。建议在加强试点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长三角率先推广,最大限度发挥实效。

    刘锐还建议,三省一市政府应从上至下组织编制农村规划,研究建立科学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评价指标体系,从技术、经济、有效性和适宜性角度,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绩效进行科学、客观、综合评估,监督工作实效;建立有效的运维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公开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准入机制。三省一市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的联动,对经实践检验确定为成熟可靠的技术形式和运行维护管理要求予以公开。

    上海代表团王建宇代表:

    积极推进信息共享,改造提升沿湖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也参加了联合视察。他认为,在治理太湖水环境的同时,要把整个经济发展考虑进去;要坚持生态优先,以创新引领区域联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改造提升沿湖化工产业作为重中之重。

    实地考察让王建宇萌生了一个建议:“太湖治理涉及沪苏浙三地,在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背景下,是不是可以把太湖治理作为一个牵引,尝试建立协同保护机制,同时把产业调整和生产理念的改变结合起来,让基层更有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表现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上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智慧互联、科学防治。王建宇建议,充分依托流域管理机构建设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资源,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认知水规律,准确掌握水情、工情、水质、水生态等实时状况。

    “在未来的长三角示范区中,我们还可以进行相关探索,实现科学预测、预报、预警,为流域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水生态保护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王建宇还认为,可以通过“通、导、遥一体化”,把空间信息、导航信息、位置信息综合利用起来,为长三角区域生态保护一体化提供更准确翔实的信息参考。

    (本报北京3月8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