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绣花”一样的城市管理,既要讲究谋篇布局,也要关注细微处的把控。对于被总书记寄予厚望,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的上海来说,如何匠心独运、精准施“针”,“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昨天的审议中,上海代表团的人大代表们有话要说。
■本报特派记者 顾一琼
三个关注不同群体的小故事,却让在座几乎每个人都对精细化管理产生了“贴肉”感受……7日的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上海市村居协会会长朱国萍在看似“戏说”间完成了她的发言主题铺设:创新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希望这根“针走民心”的绵密绣花针向更多领域延伸,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保姆的故事
参照社工管理家政服务人员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保姆!”这并非一句玩笑话。最近,就有两个居民找到朱国萍,请她帮忙找保姆。结果找了好久都不称心——要么年龄太大,要么素质太差,要么开价太高。原本以为不在话下的“帮活儿”,却让这位长期扎根在基层一线的老大姐也犯了难。
当下,保姆成了“刚需”——老年人多、二孩多,需要保姆的家庭很多,现实却是请不到、请不好、不放心;居家养老服务也是良莠不齐,满意度并不理想。
朱国萍呼吁,家政服务也要绣花式管理。她建议,参照社工来管理家政服务人员,结合学历、年龄、工作经验等多方面考量,细分等级、培训和职业晋升制度,让保姆真正像“上班”一样走进千家万户。
实现供需对口,才能避免大海捞针。保姆问题解决了,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谐。朱国萍说,只有专业化的家政服务才能赢得社会尊重,也才能让更多家庭“老有所依,小有所安”。
快递小哥的故事
三方合力建安全链,别让外卖“千难万险”
你窝在沙发里、浏览网页、点购商品,坐等送货上门。殊不知,货品送到家门口的过程中已度过“千难万险”。
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样样事情都智能化便捷化了,但是大家在享受便利快捷服务的同时,社会安全的新隐患出现了。朱国萍以递送快递和外卖的小哥举例:他们为了抢时间,一边看手机,一边S形地穿行于人流中,走机动车道、逆行、随意变道、闯红灯……一系列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屡见不鲜。每天,全国因为快递外卖车辆造成的交通事故不计其数,小到擦擦碰碰,大到车毁人亡,给城市正常运行管理造成了不该有的交通负担。
“为了多送一个包裹,为了避免因超时而被罚款,为了多赚一点,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搭进去,把社会的公共安全搭进去,这太不值得了!”朱国萍建议,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导和制度规范,做好总把控;平台企业要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员工考核要关注服务质量,也要引导他们养成安全习惯。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力建立安全链,让快递外卖小哥更加安全、从容地运送包裹和外卖。
“独一代”的故事
多想一些,让独生子女家庭越过越安心
上海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当下,第一代独生子女已近不惑,他们的父母年近古稀。
朱国萍说,中国现有1.76亿独生子女,如今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承受着巨大的养老和育儿压力。他们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敢病、不敢穷、不敢远嫁,因为爸妈只有我这一个孩子。
当父母出现病痛需要陪伴、情感需要倾诉时,一个孩子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和照料都相当有限,再加上大多数父母并不与子女同住,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很多父母因害怕给独生子女添麻烦甚至不愿轻易求助。这让朱国萍不断自问:政府能不能再为独生子女家庭多考虑一些,让他们享受优惠政策。
比如,让独生子女的父母优先享受居家养老政策;对于赡养、照顾父母的独生子女给予更多支持和优惠,让“我陪你长大,你伴我变老”成为常态。她建议,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让这“快乐又孤独的一代”越过越安心。(本报北京3月7日专电)
■本报特派记者 邵珍 王嘉旖 祝越
邵志清代表——
关注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安全
在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的今天,信息技术进步为我们配置城市治理资源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这是邵志清代表眼中的城市管理之变。他说,通过信息采集、共享资源平台,各个管理主体利用数据实现了更智慧的城市管理方式。浦东新区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普陀区建设的“城市大脑”,都是智慧城市的实践样本。
谈及智慧城市,离不开核心元素——数据。邵志清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数据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去年,邵志清参与在沪全国人大代表的一项专题调研,奔赴全国各地,专为调研大数据共享与安全,这也让他对数据信息有了更为深入的看法。
邵志清表示,在大数据使用过程中,要关注数据的开放共享与应用安全:一方面,要通过开放共享,让这些数据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确保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有章可依,为公共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开放提供支撑与保障。
曹立强代表——
打好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战
“小黄狗”会“吃”垃圾,居民只需下载手机App,就能按照引导准确进行垃圾分类投放——这是由普陀区甘泉路街道长富大厦引入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曹立强代表说,围绕垃圾分类的各种探索实践正在上海逐步推进,垃圾分类正成为越来越多居民追随的新时尚。
曹立强说,基层社区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涌现出不少“金点子”。比如,普陀区长征镇梅四小区打造智能化垃圾分类厢房,垃圾筒的盖子能自动感应打开,方便居民投放垃圾;一旁还设置了二维码,居民倒完垃圾扫一扫码,绿色账户的积分就会增加。
“垃圾分类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是非做不可的大事。”曹立强建议,推进垃圾分类,要强化问题导向,做实全过程——前端解决好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的问题;运送中段要配齐专用车辆等收运装备,严格规范收运作业;末端则要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站点建设,提升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能力。
沈彪代表——
从源头解决村民的急难愁
来自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的沈彪代表,是一位“闲不住”的村党总支书记。在他眼中,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必须要及时倾听百姓呼声,解决百姓的急难愁。
沈彪说,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让老百姓满意、放心,就要从源头做起、从小事管起。北管村人多、企业多,问题自然不少,这些年他带着村民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成立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不仅为村民生活提供各类服务,还成功整治了乱扔垃圾、乱停车等乱象;第二件是成立文化活动中心,这几年北管村陆续建起门球场、健身场等公共活动设施;第三件是成立培训中心,通过定期培训,许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最有一件和交通有关,这也是近几年困扰北管村的大问题——村里光私家车就超过1500辆。如何把这些私家车管好,让道路更畅通,百姓出行更安全?从私家车问题入手,沈彪牵头搭建起公共设施管理平台,把家家户户的车辆纳入到平台进行管理。
沈彪说:“只有从源头上做好这些工作,尽到责任,老百姓才能放心满意。” (本报北京3月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