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3月04日 星期一
5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干货,都是干出来的


    张懿

    年年全国两会,年年不负期待。对记者来说,每年政协开幕这一天,就是打开新闻眼、打响新闻战之时。最热的战场,当属人民大会堂内的“部长通道”和“委员通道”。今年,这两条通道没有让记者失望。因为,走下通道,大家都有一个感觉:干货满满。

    昨天站上“通道”的6位部长共花了1个小时回答记者提问,而9位委员的采访时间总计为45分钟左右。平均算下来,每位部长有10分钟,每位委员有5分钟。应该说,由于议程安排的关系,这些万众关注、“自带流量”的新闻人物得到的时间还是很有限的。然而,就是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通道”旁的记者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有大量收获。比如,对于民航越来越准点、救命药越来越可及的话题,大家可以说充满了期待;对于文物保护、环境治理,大家是越来越有信心;更让人振奋的是,大家还听到了火星探测将要启程、5G元年即将到来、拯救“眼球”和拯救江豚行动有所收获的好消息。

    这两年来,两会“部长通道”和“委员通道”之所以能一直不负期待、“干货满满”,首先是因为“干货”真是干出来的。无论是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医疗卫生,还是交通、文化、扶贫,这些领域、这些话题,通过部长和委员们的表达,展现出了中国国家治理能力与公共福利不断提升的昂扬姿态——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因为每个人都是见证者,每个人都有获得感。

    “干货满满”的感觉,也来自于民心与国运的同频共振。昨天的  “通道”上,部长和委员们也说到了许多百姓关心的“小事”,其实这些“小事”恰恰就是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大事。这种“国事”“家事”融合的特点,是每年全国两会引人关注的关键原因。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贯穿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每个人都是奋斗者,每个人都是追梦人,“通道”以及整个两会正是观察中国奋斗进程的绝佳窗口。

    “干货满满”也受益于两会期间所有参会者与媒体、公众越来越良性的沟通互动。这些年,全国两会的信息传播越来越公开透明,站上人民大会堂“通道”的部长和代表委员们,准备得越来越充分,信息越来越实在,表达越来越亲民,心态也越来越放松。“干货”不“干”,是在坦诚、友好、建设性的氛围下聊出来的。

    接下来的十多天,人民大会堂会继续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相信会有更多“干货”从两会会场走进我们的生活。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